Sunday, December 30, 2007

釋懷

有些故事,需要上鎖,

有些心情無法藏躲,

在囚與放中,

手握鑰匙的,始終是我。

Saturday, December 29, 2007

楼上紧掩的青春


窗户已然换百叶,淘洗出片片的窗明几净,

是时间漂过了历史面貌?还是岁月玩不腻变脸的把戏?

我抬头仰望攀延的藤蔓,

枝头上绽放的花,会笑说着什么样的年华?

Tuesday, December 25, 2007

走向共和的记载

“走向共和",很有中国近代革命的味道,然而,此共和非彼共和之义,我说的只是学校之名。学校就离家不远,那时候教学,每天步行上班,步步愈趋,走向共和,就是这样。

去这所学校教学前,本来是申请另份职业,但对方好无诚意,不只拖延,也没交代,只会叫你等等等等。可我等到花儿也谢了,却只等到他们的不了了之。一心想工作的自己,只好又暂时去当临教。那时候穷,能省钱就不花费,选择教学学校当然也要近家里的,这样来回就不必负担车油费。

教了半年,好没成就感。校长给我安排了个半天吊的时间表不说,最气馁的是让我教马来文!中文系毕业生去教马来文,真讽刺!而一半上午班,一半下午班的教学时段全校大概就我一个,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我的课!更甚的是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代课,免费代课!上午班的老师没来要去代课,下午班的老师缺席也要去代课!为何那些老师总有请不完的病假、事假、还有教育局的特训等等?!不要说教育局剥削临教,校方其实对临教也没怎么善待,简单说不过就是物尽其用。

最能平衡心理的,恐怕就只有那些可爱的学生了。当然很多学生仍是很坏的,坏到我甚至不能只用“顽皮”或“捣蛋”来形容,而坏孩子不一定就是那些“后面班”的学生,相反的那些所谓高材生的倒更让老师摇头叹息,小小年纪就耍心机,看不起同学甚至老师。什么跟什么嘛,连尊师重道都不懂,成绩好就行吗?不晓得品学要兼优才称得上好学生吗?而且“品”还要排在“学”之前呢!

那一年教学,也记录了些文字,虽写了几篇之后就意兴阑珊。可至少还有些许片段可以回顾,不至于留白。



快乐快乐快乐
1H班中间最前排,一个很可爱也捣蛋的学生,×凯。
道德教育第十五课,分享快乐。
问他们,什么时候最快乐,×凯小娃儿举手说:现在!现在最快乐!
他哥哥×霖在我所教国语的2K班,与他可就天渊之别了,静得可以。
Fri,July 9, 2004 11:28:08 AM 晴


天真烂漫
下课回来后,放学时候再回到学校接外甥晓琳。
1H班的学生×仁,把头探出车窗外高喊“郭老师,再见!”
呵呵,好可爱的学生。
Mon,July 11, 2004 11:28:08 AM 晴


怎样教才对?
办公室里沉默的自己,适应了埋头批改作业备课的日子。
周围老师们说不停的话语,不挺喜欢却也不怎厌烦,有时候她们还蛮可爱。
之前执教的学校每个年级十三班,现这间不算大型,只有六班。
老师问5B放牛班的学生可有欺负我。说欺负,该是怎样的层度?
至少这不是我所教最坏的一班,就只爱耍嘴皮,不爱读书。
孩子玩闹无伤大雅,我小时候也不爱读书。
问他们长大后要干嘛,反语说是要当社会败类,当黑社会头子或小混混。
听在耳里,也不责备。永远相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他们还小,未来路还漫长,会长大成熟,知道自己该做啥。
其实正式教学他们根本没兴趣,讲课像对着空气自言自语。
如果校方不重学术成绩,我会用另类的方式教学。
可考试就迫近,考试范围没完成,校方家长要兴师问罪的。
Tue,July 13, 2004 2:28:08 AM 晴


散记
今天5B班的地方研究课文讲解至外国人的侵占及我国的殖民地时代。
沉闷的历史教育,尝试用另个教学方式,他们开始可以听我说。
其实,总觉得应该和他们融合成朋友关系,而非师生的严肃距离。

开始认识学生及记取名字,他们惊讶我的记忆力。
其实我已经退步。六年前执教,可以一周内熟记好几班学生的名字。

下午回家时,路上遇到上午班的学生×雍,骑着脚车,唤我老师。
好文雅帅气的名字,却是5B班最捣蛋的学生。
满口粗言,想是家庭环境影响,其实他本质不坏。
Wed,July 14, 2004 12:28:08 AM 晴


我看到过去的影子
学生无奈的眼神,欲言又止的样子,至今恍在脑里挥不去。
三天时间,准备不了一本新簿子来做功课,就只管绻在位子上发呆,骂了她。
后来其他同学给我说,她母亲已去世,是脑血管爆裂。一听,一惊。我母亲也如此呵。
她现寄人篱下被监护,一周方见父亲一次,才可取得零用钱。
没有簿子,因为没有钱买。而我,究竟有何资格发狠,真惭愧汗颜。
决定今天去校时,给她买一本。这孩子。

发现有个孩子,候×衡不说话,问了老半天,没见他启齿回答。
No matter what happened, he would not say a word.
他同学Shaun说,他在学校从来不说话。呵,可又是个自闭的孩子呢。
这学校,到底有多少这样的孩子。这社会,父母可都该怎么烦恼呵。

2K班的×庆,是班中楚翘,成绩居首。很可爱的学生。功课整整齐齐。
Friday, July 16, 2004 9:02:52 AM 一阵小雨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备课时,才知道原来马来西亚国旗有了名字,Jalur Gemilang。
就快国庆日,孩子们开始学唱爱国歌曲,下午课时音乐室连续不断传来童稚的歌声。
从以前我们唱Setia, Malaysia Berjaya,至现今的Jalur Gemilang及Keranamu, Malaysia.
到底培养了多少爱国情操?我相信短短的国歌,有些人唱了好几年也不明白意思吧。
上午班教地方研究时,我问五年级的学生关于国家独立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全班摇头,不懂。
再缩小范围简单讯问,那1957年8月31日时,我国国父东姑阿都拉曼曾带领人民很激昂地高喊什么?
我满心期待他们能模拟出当年人民的慷慨激昂而回答:Merdeka!Merdeka!Merdeka!
结果他们竟然给了我一个令人气结的答案:Malaysia Boleh! Malaysia Boleh! Malaysia Boleh!
还问我为什么国家要独立,给英国人统治比给马来人管好多了。
说这话,他们不明白国家独立之对于人民有多重要,却到底感受我们在此国身为第二民族所受的剥削。
说爱国,华族也不亚于马来族群,待遇却总也不平等。公平这回事,谁能衡量。
想当年我们南来的祖先,为中国革命时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奉献其实不比中国大陆百姓少,可是很多人后来也都忘了。
流亡者与边缘人身份的过渡可有多痛苦辛酸呵。乃至今天,中国予以我们,却仅仅是祖先的国家而已。
如今不爱自己的国家,难道要等中国来爱我们吗?
孩子们不懂的,身为教师的只能带领他们步入历史长廊去回顾与前瞻,不能灌输负面的教育及个人主观影响。
长大以后,他们就会明白。
09 August 2004•10:58:29 PM


不正其位
昨天,有个学生,Brian上课不专又捣蛋,他身旁的同学一直出来投诉,累得我没法上课。。
于是给他划地为牢,让他拿着书站在门口上课,告诉他就站在圈圈里当我们班的守护神。
可他还一直在笑在捣蛋。不明白为啥现在的孩子就少了那么点羞耻心?
以往我们要被罚站,别说站在门口,就是在自己位子上也羞赧不已了。
而他们甚至还可以边罚站边跳舞娱乐班上同学。
上课呢,你有你说,他们有他们讲,教书像对着空气讲话。
每回都得拉大嗓门教书,一下课就喘得什么似的。
课本作业没带,功课不交,有者考试只考取个位数,乃至只获同情分,一分。
说话呀,不是一言九鼎,是一言九顶,根本不懂尊师重道。
我常告诉他们,考试成绩不好没关系,但你一定要尽力。
学习能力不好也没关系,因为每个人的资质不一样,但你至少得尊师重道,因为这是人品问题。
可是呵,没人听进耳里,很气馁。
昨天在黑板写了字后给学生解释,有个学生只顾着抄,竟然冒出一句:老师,闪开啊!你遮到我了。
天,这是学生对师长的语气吗?就算是平辈对话也不可那么无礼吧!
10 August 2004•11:50:29 PM


守护神
孩子真的需要鼓励及看重。更要在他们面前隐恶扬善呵。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
今天分发听写簿,发现好些学生取笑不及格者。
赶紧严厉给予警告:不准嘲笑,只能互相辅助,与同学们共同成长。
学生们都答应了。其实,孩子们的教育任何一刻都不能忽略放松。
至于满分者,给他们盖了卡通印章以褒奖,小小的认可就让孩子们高兴得什么似的。

前天划地为牢的事情,昨天又上演了。被罚站者增多了,共三位守护神。
告诉他们只有站在粉笔划的圈圈内才有法力,圈圈若被践踏得看不见就要到主任室去增加法力。
孩子们问怎样增加?还能怎样,去到训导主任室只有鞭笞了事了。
我说神呀,是很厉害的哦,老师问问题时一定都会回答,所以上课一定要专心。
下课时,学生进行完毕三部曲:起立,行礼,谢谢老师,我说那也得谢谢三位守护神。
因为他们今天乖乖地站在圈圈内,不顽皮捣蛋影响教学进度了。

近来发现好些二年级的学生读书时,嘴巴跟着开合,眼睛根本不在书上,不晓得读什么。
让他们独自站起来朗读,才发现竟然不是不专心,而是不会读。
结果,语重心长地给他们说了个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说完了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聪明的学生答:要好好读书。
我说,语文科(我教马来文)不能闹着完,趁二年级还来得及迎头赶上,得赶紧快马加鞭。
再问: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要做什么?学生答,去扫地当清道夫!倒垃圾!
摇着头说,清道夫也没啥不好,至少他用自己的劳力干活儿,一点儿也不低贱。
只怕你们享受惯了,不懂进取,以后成了好吃懒做的社会寄生虫了。
是引申教导,因为课文正讲解到为国争光,让他们明白自己身为国家未来主人翁的骄傲与使命。

其实,有时候我真的没辙,教不好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教导方式对不对。
总害怕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却总不经意地就犯了罪。
11 August 2004•11:18:19 PM


はい,わかります!
想起我的日语老师,总是问:わかります?(明白吗)
然后我们也总是狠狠地回答:はい,わかります。(是的,明白)
学生总是如此的吧。
2K班,马来文课。
讲解了课文后,自然循例的问学生:Fahamkah?(明白吗)
学生们也很习惯性的大声回答:Faham!(明白)
把喊得最大声的学生,×城,叫唤起来重复我所教。
说:Baik, jika faham, Jing Cheng bolehkah kamu ulang sekali lagi apa yang cikgu mengajar tadi?
(好,如果明白,那么可以重复解释一遍老师刚才所教的课文吗?)
结果他低着头支支吾吾地答,cikgu, faham不是我说的(竟不会用完整的马来文句子回答)。
哈哈,学生呵,可爱得以为老师也像他们那么单纯呢。
每以马来文讲解后,要以华语解释。有时候忘了做翻译,总有个学生,×鑫会说:老师,他们不明白你说什么。
后来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不明白,可每回却以“他们”来掩饰。
12 August 2004•10:21:10 PM


是本质天性,还是后天养成?
今天某个老师对我说,2B班有个学生把一只猫掐死了,收在座位抽屉里。
听了,毛骨悚然,才二年级哦。
弟弟说孩子们有破坏的欲望和自然属性,可这与心理教育问题有关吧。
有个学生,×仁,也是二年级,他说自己头脑有问题,从小至今都很笨。
还说父母及自己的拜的神也说他不会读书。
我问,是吗?那你拜什么神?神怎会这么说话呵?
结果他一副俨然的样子说,我拜的神在中国,只有我知道而已,你们不会认识的。
然后我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他喜欢也常写四个字:天上天下。
释迦出生时就说了这句: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问他啥用意,他说喜欢关于地狱的东西。天啊,这孩子!(而释迦和地狱又怎挂钩来着)
他朋友一听,竟然问他是不是想下地狱?那么明天拿一把刀去砍断他的头,他就可以下地狱了。
我这一听,更讶异得不得了。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邪恶呵?!
13 August 2004•11:58:10 PM

那年在培才

当年,大学还没毕业,就开始找工作,考完最后一张试卷后的第三天就开始上班。公司离住宿不远,步行五分钟就能到。然而,每天工作每天也都在问自己,那真是自己要的理想吗?在那里,我没有什么朋友,可以一整天都不说话,整个环境没有朝气,暮气沉沉地让人的心也总是低落,也很莫名其妙地就会让我想起巴金《寒夜》里汪文宣的工作环境,昏黄的灯光,黯淡的环境,仿佛就要把整个人的灵魂吞噬。做着一个人的工作,没人可以商量,错了就要自己承担,常常觉得好孤立。后来陆续听到朋友都找到好工作后,竟是愈发地心理不平衡。

于是我想逃,我想,继续深造吧,那样我以后就可以有更好的资格来选择自己期待中的工作。逃兵往往有很多藉口来掩饰自己的懦弱,是的,我的确懦弱。于是,我呈了辞职信,却被上司骂了一顿,说我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浪费他们的资源,说我不负责任……因为这样,我更毅然决定了离开。

然后,我开始去教学。教学只需半天时间,下课后的下午时间,就可以往大学的图书馆钻,开始搜集资料写硕士论文申请计划书。然而,我不懂怎么计划才对,怎样才好,拖延,懈怠,自惭。。。开始觉得自己好似真的没有一技之长,这不懂,那不会,样样皆不精不专不广不博,最常反复自问的一句话就是:我到底能做什么!想做什么?要的是什么?!

就这样延宕下来,一份简单的计划书,拖了将近半年,才在老师及学长的协助下完成。那个过程里,心情总是起伏很大,也发了很多伤春悲秋的感慨,仿佛自己是天下最委屈的人,无知,可悲。

于是,我写日记,没有人可以诉说时,我对自己说,对电脑说。以下,是从2002年的日记里抽取出来的一些教学日志。记得不多,可以说是寥寥三几篇而已,但的确是回忆,也是一种不能回头的心情与岁月。



2002年7月20日(星期六)• 淡淡情怀轻轻愁

一大早就醒了,发现作夜睡的时候忘了关灯,也忘了把眼镜除下来,眼睛有点疲累。又因为睡姿不正确,全身有酸痛的感觉。想想是星期六,不必上学,于是关了灯,又赖上床睡着了。

星期六,是那么美好的日子。不必承担每天早上害怕睡不醒的心里负担、惊慌与恐惧。虽然每天早上被闹钟吵醒,就应该心存感恩,因为表示我还活着。但是,“睡觉睡到自然醒”可是很多人的心愿呢?我每天六点半左右起床。七点半准时到校教书。摩托车刚驶进校门口,一天里忙碌的生活就此开始。安全帽除下以后,我惯例地把头发盘起,扎成一条最简单不过的马尾。然后提着公事包向着教员办公室的方向走去。沿路上,有好多学生不断地行礼问安。我很惭愧自己的不主动,应该由我先问安的吧!

学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了。我打骂他们,我虽然有时候也生气、讨厌他们。可是,我当然也深深明白他们还小,还天真,还……我突然想起,我以往的老师们都不会像我一般地打骂,或者伤害学生们小小的自尊心。我承认自己有时候的确是过分了点,是无理取闹了些,我……我有时候真不知道该怎么把学生教好。

伏案批改学生的作业,有点累,却很享受这样的生活。看着他们稚嫩的字体,回想起自己也曾经那么样的走过来,我就觉得欣慰。承担起教育的使命,令我觉得任重道远。我至今仍记得以往老师们对我的态度与教导,我应该也把最美好的回忆留给他们才对。每天为了熬夜所泡的咖啡成了最好的良伴,为了自己的硕士计划书、学生的作业……我在大学毕业后的今天依旧止不住熬夜的生活方式。我的健康终有一天会出现问题的,我想。


2002年7月23日(星期二)• 这样的我
学生考试,身为老师的我也开始备战,每天伏案批改着那永远也改不完的作业。但是,有时候想想,自己这样子的生活还蛮充满乐趣的。


2002年7月24日(星期三)• 想当年……

每星期三是我值日监护,三层楼高的建筑物,我拾级而上,慢慢巡逻每层楼的每班的每个角落。从走廊的起点望向尽头,感觉是那么熟悉又陌生,一样的长长及窄窄,仿佛有我小时候奔跑跳动的影子、中学时期悠闲的步履,又仿如有那么瞬间的一刻,以为自己坐了小叮当的时光倒流机回到了大学预备班的岁月了。那时候每天踩着沉重的步伐,偶尔回头望,地上密密麻麻写着无助与彷徨。

脑子想着昔日,心情停留昨天,身旁的人一声稚嫩的音调,藏有多少恭敬我自然无法知晓,不过狠狠地把我从昨日拉回来,残酷地面对着我说:老师,早安,再以很日式的礼仪向我鞠躬。心情顿时沉入冰冷的河流,岁月那样流走了,我留起来当纪念的那些中小学制服,都没能再穿上。从学生变成老师的过程,很复杂,我自然也理不清我的学生在另一个驿站向我招手时,之间的一切人事物变化有多大。

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都相杂在一起,使我回想起自己当年幼小的模样,以及六年级开始备考时的紧张兮兮。想当年,我也像那些站岗的学长般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不敢越雷池半步。转眼,我却已跳出“雷池”,不经觉中长大。


2002年7月25日(星期四)• 纷纷飘落一地粉灰

钟声响了,归心似箭的学生们几乎是夺门而出的,课室里只剩三两个在忙着整理书包。我徐徐地拿起黑板擦,斜纹式擦拭起来,粉灰飘落空气中,呼吸间又霎地蓦然回首……

左手掩着鼻,右手快速度地把黑板擦干净,偶尔回头望,同学们尽在埋头做功课。我总是不甘一再地被老师安排当擦黑板的值日生,我讨厌满手沾满粉灰的感觉,我不明白高度与擦黑板的联系什么时候成了不变的定律。白雪般的粉灰随风飘扬再落下,落在我的肩膀、发梢,然后在炎热的天气中膨胀再膨胀,像太阳出来以后的雪会溶化又溶化。十多年以后,赫然发现自己一声“擦黑板”的语音才刚落下,班上的学生们马上从座位上冲出来抢板擦,看着天真活泼的他们,我总是哑然失笑。小时候学唱的《雪人怎么不见了》还存有印象:“太阳出来它就立刻溶化掉”,看来,学生是我心中的小太阳,当年解不开的心结都化了。所有绊脚石慢慢挪开以后,路途才会越来越顺畅。

“老师,再见!”,“再见!”。最后一位学生与他的手拖式书包一起离开了以后,我转身拿起厚重的一叠书准备步出教室。望着他离去前留下的背影,俨然就像要登上飞机的搭客,而我,还继续幻想未来那漫长的旅程。


2002年8月11日(星期六)• 义卖会
培才举行义卖会,我到学校去帮忙,乘空挡时到我班上去。学生们很高兴地叫我“郭老师”。突然间,辉健就拿了三条珠子手链一字摆开,摊在桌上要我选一条喜欢的,要送给我。我说不要,他却硬拿了一条粉红色的塞给了我。后来,瑞霞和丽婷又拿了一条一模一样的送给了我。

唉,我可爱的学生。


2002年8月19日(星期一)• 新衣哪有旧衣好

今天早上又睡不醒,差点就迟到了。幸好衣服、公事包、钥匙等是昨晚就准备好了的。

穿了昨天回乡新买的衣服上学,以为自己就这样变得美丽起来。原来没有,不过更虚荣而已。

突然心血来潮一个人到食堂,叫了一杯咖啡,买了两块蛋糕。就那样静静地坐着,想着一些事情,气氛不太好,感觉却很对。一个人孤独时,原来也可以是很美的画面。




这是我第二次的教学经验,还第一次当了班导师,被安排照顾一班全级成绩倒数第一的班级。学校很大型,很缺老师,因此请了很多临教,也就如此认识了很多年龄相仿而刚大学毕业的同事,所以说那一次的教学经验是“热闹”的。

Friday, December 21, 2007

浪漫圣诞节 - 雁字回时(三三)

冬天里的白色圣诞,一家人可是围在炉火边、圣诞树下,温馨度过平安夜的,或冒着雪花在外堆个雪人,等着圣诞老人…而我们这里,没有冬天的寒意没有雪,没有挨家挨户的唱诗班,没有浓厚的圣诞氛围,多的是盲目狂欢的汹涌人潮。大学时期曾随同学到吉隆坡“星光大道”那儿去见识欢庆圣诞的情景,顿时被拥挤的人群吓怕,让我以后不敢再於佳节出门凑热闹。

与亲友守在家里安渡平安夜,观赏电视里的圣诞节目或播放应节歌曲,然后谈心、用餐,我想该也就是最好的时光吧。

小时候,家里拜佛的我到邻居家与基督教徒一起上主日学(Sunday School)。爸爸不阻止我多学习及多认识些朋友,所以我就去了。每回课程开始前都会祷告,祈求世界和平康泰。然后就开始了真理教育,偶尔还有手工、活动等。我从那儿听了不少关于耶稣及基督教的故事,让我从小就崇敬耶稣圣人,也培养了能够融合所有宗教的胸襟。

有回圣诞节我们到教堂欢庆时,我还和几位邻居朋友上台表演口琴演奏。至今还记得的是当天的戏剧表演,从耶稣诞生在马槽里演到他长大。那种圣诞的温馨感觉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迎渡佳节的快乐心从不因为年龄增长而减少,反而愈觉温馨,圣诞节尤其给人以浪漫的感觉。小时候,姐姐会买些零食回来,一起在平安夜里津津有味地享用。长大以后,朋友间最流行的莫过于交换礼物。选礼物时的细心、交换时的喜悦、收取时的温馨,都是增添佳节气氛的环节,你乐我乐大家乐。

回忆里记取的总是美好的时光,曾经深刻痛心的也不敢忘记以示警惕。

前年圣诞节,我家后面的木屋在凌晨遭祝融光顾,滚滚的浓烟,熊熊的烈火,引来多人围观。可火势蔓延得很快,又烧及电线,噼噼啪啪似短路的声音,又引发烟火似闪闪的火花,因此没人敢冒冒然施与援手展开灭火行动。待消防员到来及至火势扑灭,那屋子早烧成废墟了。屋旁的芭蕉树也焦了。我们家就和那火靠得那么近,站在窗口瞧望,可感觉那热气与呛鼻的烟扑面而来,假如它借着风势及瓦斯引爆的话,我们可能也就遭殃了。

去年圣诞节,我和一大群朋友到海边野餐,还坐船出海。那时候发现海平线很高,水也比往常污浊得很,却不曾察觉异样。谁晓得第二天早上就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海啸。所幸我们躲过了灾难,却不免为罹难者哀悼。众多宝贵的生命突然在欢庆中戛然被夺走,实在料想不及。

而今年圣诞,我由衷期盼大家都能安然欢渡。圣诞节本该是温馨浪漫而不应是那么恶梦纠缠的,甚至小孩也该是甜美入梦,然后等待圣诞老人把礼物置入袜子而喜悦。祝愿着。


2005年12月16日•星期五
1:21:53 PM•於槟城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三从四德等于好女人? - 雁字回时(三二)

三从四德合称为“七政”,本是妇女修身持家之道,代表妇女的身份及德行。其对家庭幸福、社会安定,关系至深且巨,然而在现今重科技物质、欲望享受的社会里,人们视此古德为累赘,并抛之如弃履。许多人甚至歪曲自由平等之意而对三从不屑行,对四德也不甚讲究实践。

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第一从,听从父母的教诲,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并孝顺双亲,为淑女如何孝顺双亲之道;第二从,尊敬丈夫,不逞强骄傲或暴戾,以温柔朴实之心来事夫以礼,为贤妇如何尊敬丈夫之道;第三从,妇女贵在守身如玉,守其苦节、贞节、清白、无邪,并且教子有方而母仪天下,流芳千古,为守贞节及慈母教子之道。

四德即纯妇德、谨妇言、正妇容、精妇工。第一德为纯白无杂之身德、心德、良心。第二德为言语谨慎,不作恶口、两舌、绮语、妄言之妇。第三德贵在待人接物上心美、朴实、与慈祥,而不在於美貌与娇艳。第四德为精诚研究、细心学习,以期双手万能善处事。

如果妇女都能坚守“七政”,而男人持守八德,相信社会就会太平。可是,人伦败坏成了现今令人忧心忡忡的现象,“好女人”的定义也已跟随时代潮流的脚步而变换。别说遵守三从四德,甚至连此“七政”为何也不晓得了。于是,我们不免时而杞人忧天,想象未来男女关系混杂、人伦危机产生恶性循环的结果。

太极图里分阴阳,这本该是阴阳调和的世界,可现今男女各不正其位,不守其道,于是社会乱了。

人们会说,现在是21世纪了,女性应该抬头挺胸,不可再委屈依赖着男性过活,三从四德已经过时,并且是遏制自由的桎梏、甚至是牵制着人性的不人道枷锁。于是,连串的颠覆行动开始推演。男女关系开放紊乱、离婚率高涨、鳏寡积极寻找第二、第三春者不计其数,甚至渐渐演变成如此现象:以前的父母有很多孩子,现在的孩子却有太多的父母。难道这是我们想要的生存环境?

能够持守三从四德者已为数戋戋。可我们却仍歌颂自古贞妇、烈女、慈母的典范,为何?莫不因为此种德行方是万古流芳而为人津津乐道的楷模。甚至鬼神也非常尊敬烈女及节妇,还会作揖拱让为其深深鞠躬。所以,我们扪心自问,自己可是要做“好好女人”,还是“新新女人”呢?


2005年12月9日•星期五
3:21:53 PM•於槟城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当“他”变“她”,你能够接受吗?- 雁字回时(三一)

我国法律对于“变性”问题,不合法承认,但也不以犯法定罪。1957年的出生及死亡法令第27(3)條文不允许变性的做法,但国内法律却也没有明文规定此行经属犯法。只这当中,牵涉了人权自由与社会道德伦理问题。

所谓人权问题,还在於不侵犯他人为前提。哪怕直接侵害,或间接而深远的影响危害。

所谓道德伦理,在於开创礼制社会,以使人格培养在社会的价值体系下得以健全成长。纵谈人生教育略分为四阶段,即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而於此各阶段里,我们到底给予了下一代如何的教育?

乌烟瘴气的成长环境、颠倒错乱的媒体报导、艺人伤风败俗的新闻炒作,以及道德体系为人权而变更的国度里,我们隐约看到未来充满忧患的图景。常言青少年是国家未来栋梁,他们现今的表现,犹如我们社会演变的预告片。怪下一代的品行令人错愕,不如责备自身渐远的模范塑造。

人身自由与社会价值体系就是如此这般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抵触,却也相互消融在约定俗成里。

中国五四运动里的鲁迅提出了“礼教吃人”的思论,沸沸扬扬地企图推翻了延续上古以来维系人们道德伦理操守的体系,“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也曾经那么甚嚣尘上。那种“封建迂腐”的思想与教条自是有所摒弃的必要,可“儒”字拆开来即为人之所需,如何排斥得了?试想一个没有礼教约束的社会将会如何紊乱?而我们的社会就是正一直走向似是而非的价值体系危机里,不由得让人忧心忡忡。

话说回来,保守的宗教价值观及国家法律都难以接受变性合法化或同性恋合法这种颠倒错乱的事情。只是在人权问题上,大家又基于人性与自由而宽容接受诸如“再造红颜”的事件。当然,众人能以平常心接纳自也是一种道德涵养,给予祝福更是无上包容。可不至于值得大肆渲染而有错塑模范之嫌,这就是最大重点。

倘若生理及心理正常,无人会闲着没事以“变性”闹着玩。这种变性决定,可是在几番挣扎及痛苦煎熬下才做的定夺,我们不在其位,不知其味。因此,就我而言,的确给予他们无限怜悯。可怜悯与同情自也不是他们所要的,所以,唯有坦然对待就好。

由衷总结一句,当“他”变“她”,我确实难以接受,但会学着宽容接纳,只要他或她,不扰乱社会的道德体系。


2005年11月25日•星期五
下午1时38分54秒·於PG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外遇 - 雁字回时(三十)

满园春色遮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本是赞颂春满人间里一枝独秀的诗句,后来却被引为女人对男人不忠的“红杏出墙”。 相对男人的逢场作兴,古时候的女人“偷汉子”是要“浸猪笼”的,就在那个男女不公却仍以礼约制的时代。

如今,因为自私,因为自我,多少人在不道德的感情中迷失清醒的理智与数算本能?任何三角型的180总数度,就如纠缠不清的三角关系中,情感也转变180度。

因为对第三者相见恨晚,恨不相逢未嫁(娶)时,所以给自己原本的爱情开玩笑,试探其风波打击的坚韧度?或许是。更而甚者,认为另一半的外遇叫“出轨”,叫“不忠”;然而当自己面对这窘境时,却叫――“爱情”。

爱情与外遇就是如此这般在道德与人性里盘旋成一个旋涡,让人坠落。

当然,在这里谈“外遇”,远不比前阵子上映的韩国电影《外出》充分表达这种风流逸韵。文学大师刘震云就曾说:“按照传统描述一个人的命运或者男欢女爱的小说,在艺术创造上已经过时了。今天的电影、电视、报纸能更好地承担这项任务。”

是的,三言两语赶不上瞬息万变的男女纷杂关系,只能感叹这是一个对两性关系太过宽容的时代,是一个放任的时代。无拘束的“开放”是文明与发展的“周边产品”,渐而形成如塑胶宝丽龙般不能分化的丢弃物。几十年后,将为沉重的社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遗祸下一代。

试想,一代紊乱的关系,继而再,再而三……直到哪天,或许就会惊讶发现不同国度或肤色的某某人,竟然跟自己有着或近或远的亲属关系!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这种社会病变已如瘟疫蔓延,形成确确实实让人担忧的一个现象。

然而,外遇的道德问题,始终仍在悬挂。本质上无疑是一种了然窥见的乱象,现实上却依循人们的新新观点而约定俗成为一种潮流文化了。

我们知道,为自己脱罪的理由有上千种,为放纵而编的借口更有上万种。每一个外遇的人,都有堂皇的理由与借口来掩饰罪咎心理,缤纷的言论更如飘坠的音符,还霎时成乐而动听。

我想说的是,别抢着偷喝别人杯里的茶,偷来的茶很不是滋味,只能在阴影下啜饮满腔苦涩。也别提着茶杯望着酒杯,放任自己体验微醺的快感,那将是编造连串谎言与不负责任的开端。只有不悖礼不悖德的爱情,才能爱得理直气壮,才能接受祝福。应该是这样的。


2005年11月18日•星期五
下午2时38分54秒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男人偷心,女人痛心? - 雁字回时(二九)

一颗心交给谁?

每个人都有深藏心底的真心一颗,怎么呵护、珍爱,又如何托付?

悬挂、飘荡、游晃的心,寻寻觅觅。好不容易找到落脚之处,以为从此美满甜蜜,又有谁预料最终或许是凄凄惨惨戚戚?

我少有关于男女之间情爱描绘的篇章,每每提笔,总止步於此。或许,有太多人写得太好了;或许,爱情这回事,用写的、用读的、远不比用真心体会的,来得好。

两性之间的感情,不外是缘分撮合与缘灭的作弄。两个人的快乐是幸福,可幸福是什么滋味?幸福的状态又如何?多少人需要蒙住眼睛才能感觉到幸福?多少除了他与她以外的种种快乐因此被遗忘?是否有人勉强中继续维持晒伤的关系,以及冻僵的感情?希望了断,又舍不得彻底放弃。

爱,可以喂养一颗挨饿的心。爱,也可以摧残一颗脆弱的心。爱了,所有山盟海誓轻易许诺,也以为容易实践。不爱了,所有堂皇的理由与解释还算是一种怜悯交代;只怕狠心猛一甩头,从此再无约束无牵连,什么也没留下。

几年前,几米有本畅销绘本《向左走,向右走》被拍成电影。故事里表达着:他永远向左走,她永远向右走……这不正是世上很多很多难以避免的遗憾吗?用悲观的想象把左右分开以后成为直线路程的没有缘分划上句点,那多可惜。乐观些去以为向前走的路线是一个圆圈圈,那我们不就可以背对背离开而面对面相遇了吗?

相遇以后虽身份变化,却也不失为一种豁达。

这世间,一个人也好,两个人也罢,无不生活在同一天空下。寒风很冷,炎阳太热,我们不是应该试着温暖彼此的吗?正如人们老掉牙的说法:人间处处有温情。失去男女之间的爱情,却也还可保留朋友之间的友情。虽然,这有点受理想主义使然。

倘若男人真的任意偷心,女人也别轻易痛心,坚强,是给自己最好的安慰与对待。如果所有曾经都无法改变,忘记是最好的方法,强加记挂则是一种无谓的惩罚。我们只有在等待未来中想象美好的开始,一起为所有错失的遗憾而哀悼,为不尽人意的生活划一道虹彩,为自己收拾行囊再启航,为未来寻觅另一个驿站,让岁月淡化渐远的无可奈何。


2005年11月11日•星期五
3时26分48秒·於槟城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令我又爱又恨的信用卡 - 雁字回时(二八)

信用卡,我不爱,也不恨,因为我没有。但,倒是可以对此探讨一番。

网上维基百科所解释,“信用卡乃是一种零售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即持卡消费时免用现金交易,待结账日时才尽数缴还款项。粗俗点说来,就是人们向合法的“大耳窿”借贷,一种先用未来钱的情形。

过往,信用卡是高收入者地位与身份的象征,又或者方便人们勿须携带巨款出门之用。如今,众银行竞相为其市场争取客户而几乎出现滥发卡情况,似乎人人皆有持卡能力,甚至一人独揽好几张也不足为奇,从而出现了滥用或错用的变相消费情况。

几日来走访拥有信用卡者,皆异口同声说“爱”!是的,它为人们带来的方便倒是毋庸置疑,但那仅对善用者。在作学问方面有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痰瘤”,其实万物皆依循此理而不悖:善用为至宝。有些人,总是定期偿还卡数,从不拖欠银行,记录良好。就像我姐,出门未必袋多现金,急用时刷了卡,待一回家,即时把开销的数目收入一个信封,缴还日期到了,信封里的数额一分也不少,即可还於银行,根本不必担心没钱缴还。

反观有些人,眼不见现钱花出去,不会心疼,于是刷卡像刷牙,似乎想拼命把钱财刷干净。以前本科在读时,大学的图书馆以“刷”学生证为进入许可方式。那时候,同学们说,既然我们没有信用卡,那就到图书馆去“刷卡”过瘾吧。这当然是我们所开的玩笑,自我娱乐的过往。可是,我们知道现今许多人刷信用卡,也会上瘾的。

这些人在物欲横流的旋涡里,对物质的需求就像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为了满足自己不断产生而难以扑灭的欲望,消费成了必需。当本身没有能力应付高昂的消费时,只好无节制地以高级的借贷方式――“刷卡”来解决。这就像没有能力拥有信用卡者向“大耳窿”借贷的情形。所以,这两者之间有类似情况,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之差,谁也不必取笑谁。

鉴此,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每月的薪水,几乎就为偿还银行而所剩无几;无法偿还欠银行的巨大数额而申请破产者也甚;更让人惋惜的是,有人为之烦恼或无法解决问题而走上绝路。这些,都不是“信用卡”本身所愿意承担的罪名,它怎预料到持有它的人本身却丧失信用!

在这钱不够用的时代,大家都要面对物价飞腾的经济窘境。所有天灾人祸都是导致经济紊乱的因素,单就石油涨价,百物价格就会随之水涨船高,苦了薪水总是经常保持平行线的我们。所以,精明消费是必要的。

我不是高收入者,也非高消费者,信用卡对于我暂时非必需品,但我不否定它的好处。惟其善用,才能“爱” 之长久,否则就会尝到何谓“爱的反面就是恨”之苦头了。



2005年10月28日•星期五
1时51分4秒•於槟城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通货膨胀与柴米油盐 - 雁字回时(二七)

经济课题之对於我,是尴尬无比的。因我不善于谈论此领域,却到底是副修了三年大学的经济课。自己几乎不敢在经济学家面前班门弄斧,於此只能稍微发表一些个人浅见。

预言家所指出的末日现象当中,除了天灾、战争、瘟疫、道德沦丧等,其中还有经济萧条。所有一切,都已一一显现。如今,全世间正面临了新世纪最大的考验。

我国几年前经济上曾经面对的通货膨胀问题,如果再度来袭而引起恶性的经济循环效应,就难保我国发展的平稳了。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想人心惶惶,而是希望人民稍有社会意识,能够居安思危。而不是一旦事情发生了,才来随喊“零通膨”的口号。

一般来说,物价持续上涨即为通膨。涨幅如果在5%以下属正常;涨幅在5%-10%之间属于温和型的通货膨胀;而一旦高达10%以上,即为恶性的通货膨胀了。

上世纪60年代以后,很多工业化的国家出现了超过10%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因此,西方对此课题的研究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高潮,各种关于通货膨胀的文献相继问世。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派就曾试图推翻了经济学权威凯恩斯的论断。

基本上的宏观经济学定义里,通货膨胀就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失衡的情形,而导致这情况的原因当然很多。然而,现今众多经济研究者却把通货膨胀所导致的结果,误解成通货膨胀的成因。因此 “通货膨胀”的定义至今仍在摇摆,似乎没有最确凿的判断。经济学家各具独特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情景。

我们现就历史上曾发生的几个典型通货膨胀案例来探讨。

一,古罗马在公元138-301年,物价水平涨了200倍。当时的古罗马实行金属货币制度,帝国皇帝为了强化自己对资源的控制,犯下了削减铸币尺寸及添加贱金属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结果,铸币贬值,物价上涨,造成通货膨胀。时局混乱至陷入无政府状态。

二,14世纪中叶,欧洲三分一的人口死於“黑死病”,总共夺取约2千万人的生命。人口剧减而导致需求量下降,而市场的货币流通与商品存量却基本保持,因而出现了通货膨胀。但这时的通膨还算是温和性的。因为瘟疫过后,物价开始回升,经济又逐渐复苏。

三,德国在1923年,发生了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战败后的德国,丧失了部分土地及人口,这使得生产量相继减少,此外还得偿还上亿的赔款。德国于是以发行纸币来渡过难关,然而这纸币又迅速贬值。如此恶性循环以致的通货膨胀,使得当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此外,十六世纪的西班牙、1946年的匈牙利、1949年的中国等,都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其中导因不是三言两语可尽述的,经济复苏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完成的。由此,我们知道“通货膨胀”与整个社会及人民息息相关,却没多少平民百姓了解阁中利害。

在历史中,我们知道,统治失效、瘟疫、战争等都可能引起经济恐慌,所以,末日现象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可不慎乎。否则届时生存与否都朝夕不保了,更逞论什么柴米油盐。



2005年10月21日•星期五
15:58:38·於PG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女人追星梦 - 雁字回时(二六)

追星,为何?明星、歌星,不也是人?可以欣赏他们、以他们为学习或努力的目标,但实在不需要盲目地崇拜或追踪。

有些人,自己省吃俭用就是为了给偶像买礼物,倒是不晓得对家中的父母长辈是否也有如此心意;有些人,打扮得花枝招展或表现突异,就希望偶像能留意到自己,殊不知偶像到底能记得多少迷哥迷姐的模样;有些人疯狂追踪偶像,不惜牺牲金钱、时间、睡眠,甚或翘课去完成追星梦,到头来不晓得获得什么;有些人为了保护自己支持的偶像,还可以完全不顾仪态地与他人展开骂战;有些人视偶像为自己的梦中情人,偶像一旦传出恋情或婚讯,他就晴天霹雳如世界末日,一哭二闹还要三上吊……

种种不理智的追星族表现,总是让人为他们的父母叹息。至圣先师孔子如果在世,可能也要说句“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呵。

有时候我在想,盲目追星者,或许不过年少无知,长大了,可能就醒悟,又或回想自己当年懵懂的少年心还会自觉“幼稚”。可是,我错了,因为我发现很多追星族也有妈妈级或奶奶级的。追星,已经不分男女老幼了。这不免让我感慨,到底现今人们的心灵如何地空虚呵。

因为空虚,所以不晓得把生活的重心摆在哪里去搜寻及探求人生的意义。于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断迷失在无甚意义而对社会也缺乏作为的行动里。

偶像回眸一笑,迷哥迷姐就大呼小叫,还说偶像多么亲切,笑容多么甜。其实,所有迷哥迷姐就是偶像的“老板”,没有他们的支持,他们就很难继续发展下去,当然不太敢得罪支持者。如果可以不必做宣传,不必到处会影友或歌友就可以保持地位与知名度,相信那些偶像也不想那么累,一切一切不就为了保住饭碗而已吗。

话说回来,一个优秀有质量有实力的艺人,不需要刻意讨好大众,只要他把歌唱好,把戏演好,就是最尽责的表现。他们或许还很厌恶时刻追踪的在身边的支持者,因为他们也需要私人空间呵。当然,他要亲民,那也没有错,因为或许就是性格使然。但只会一味以外表及亲善表现来取悦讨好支持者的艺人,其艺人生涯可能就不长久了。

写这篇文字是较主观及有点偏激的,或许会得罪很多追星族,但我不在乎。他们当然可以继续未完的梦,而我自有言论自由,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2005年10月14日•星期五
14:01:47•於槟城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女人持素 - 雁字回时(二五)

持素,意即永不食肉,皆因“持”有持续不间断的意思。这在多年以前,对一般的人来说或许仍是罕有的事,又或许认为那是出家人才遵循的守则,可如今却已普遍得见惯不怪了。

九月初一至初九,拜九皇大帝,喜见到处摆满素食摊子,茹素的人也在短短的九天内剧增。姑且不论这些人在初九以后所存有的“开荤”心态与作为,至少在这段时期里,减少杀生是绝对的事情。

自古以来,人们食肉似乎成了理所当然。有些人总得在大病以后,才“甘心”来素食保健康;又或有所求而许愿持素者;有多少人体会了持素最大的原因是不杀生?

佛教里有戒杀放生的教义,但多数人皆以“随缘”为由而不强求。当然,佛陀没有规定人们一定要持素,正如他也没规定信仰他的教义者就是佛教徒(佛教还是后来的人自行成立的)。但佛陀示现给我们看的是他修行的典范。佛陀慈悲为怀,怎忍心杀生以裹腹呢?可如今人们一味拜佛,却不懂得学习佛陀的精神与言行,甚至有些人还以牲口供佛,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讽刺?

其实,吃肉,会使身体体质变酸,这是违反健康常规的。而且根据科学家研究指出,人类的牙齿以及肠胃构造,本就属于草食动物,并非杂食或肉食者。而动物被宰杀前因为恐惧、痛楚和怨恨,身体会因此产生毒素,这毒素将留在其“尸体”内而随着食肉者吃进肚子里,那人的身体也因此变成一个集各种毒素为一体的“坟场”了。如此说来,人类确是应该持素的。

在《圣经•创世纪》里有指:“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也说“惟独肉带着血,那就是它的生命,你们不可吃。流你们的血,害你们命的,无论是兽是人,我必讨他的罪,就是向各人的兄弟也是一样。”这些语句都在在显示着,耶稣并不教人们杀生,并非犹太教自行解释而成的“可以吃肉,但不要吃到血”那样的变相之理。

以上所言,不敢存有批判或指责的心态,只是疑惑。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烹牛宰羊且为乐”?动物也有生命,哪怕是给它祈祷过才杀,又或放完了血才吃,难道不都是人类贪欲的借口,或一种心理安慰的虚伪作为吗?

持素,能为这世界增添祥和,这是必要的,否则无辜牺牲的动物,它们的怨气在宇宙中弥漫,如何消解?

自己持素七、八年了,倒是怪自己不及早明理,否则不会在这以前也造了许多杀生的罪行。动物之生,是如同人类一样来参赞天地的化育,而不是满足人类的口腹之欲。所以,持素,不分男女,那不过是人类的本分而已。



2005年10月7日•星期五
2:17:08 PM•於槟城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女子无才便是德? - 雁字回时(二四)

南宋女词人朱淑真〈自责〉诗中曾悲愤地写道:“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旧制度思想下的中国偏理,就是如此这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舞文弄墨不足以为道,更勿须饱读诗书,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惯例中,贞节牌坊无需女性的才华去交换。

在男性的霸权主义与女性唯命是从的卑微地位相较的重男轻女观念下,对两性的看待一度如此不平衡。女性在社会的道德要求下,必须遵循三从四德,更得面对着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自己则必须“三贞九烈”这样不平等的局面。

那时候的女性这般受压迫、被奴役、丧失了独立人格而成为男子的附庸,却仍不敢稍有自由与公平的呼声,甚至不敢要求或奢望男性会去坚守三纲五常。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教育,使得传统女性逆来顺受而不敢为个人的权益有所抗衡或争取,甚至对发挥才华或文艺创作存有罪咎心理。

其实,所谓“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就指意用以教导女性。可是,在历史的保守记载中,女性只要守好妇道就可,与寒窗苦读进而一举成名的事情一概不相干。

脍炙人口的故事里,我们也知道祝英台得乔装女扮男,才能外出求学;才智过人的孟丽君为考状元以救父,也得隐瞒女性身份而冒欺君之罪。

这样的局况,直至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近代启蒙思潮兴起,中国沿袭了二千年的传统礼教才有所动摇。革命实践家开始提倡天足(摒弃裹足,即所谓的三寸金莲),创办女校,反对童养媳制度等妇女问题。而妇女受社会压迫的生活状况最易暴露社会的本质,于是,妇女解放的程度成了衡量社会解放程度的重要标尺。

至此,满腔使命感的作家们倾注热情和心血,把妇女的不幸诉诸社会,希望藉此号召力来激励人们改变妇女命运、革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斗争。女性也就逐渐有了人身自由。

及后又引发了五四运动,开始受普及教育的女性又逐渐加入文学行列,与男性共同描摹时代的风云,一样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操,显现无尽的才能与魄力。

近百年来,女性不再是躲在闺房的“第二性”,而是跨过门槛,走入社会的新时代女性。男与女,共同撑起一片天,不再定型于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的模式里。至于“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腐旧思想,时至今日,倒是让人嗤之以鼻了。


2005年9月30日•星期五
15:04:32•於槟城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职业女性不易为 - 雁字回时(二三)

古时候的女性养在深闺,不可随意抛头露面;为人媳妇则专心侍俸公婆,相夫教子等。直至十九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妇女运动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开始蓬勃开展后,才产生妇女解放逐渐形成的世界潮流。

演变至今,不再是男主外,女住内的局况。女性经已入得厨房,出得厅堂,再也不是当年三步不出闺门的痴女怨妇。职业女性更已经见惯不怪。上一两代或许仍有许多“家庭主妇”,如今举目各行各业可皆有女科状元了。

单身职业女性,或许仍无甚生活问题,偶尔承受工作压力外(工作压力每个人皆有,此不在话下),仍可享受自由的惬意生活。在家或许仍有父母代操烦生活琐事。自己郁闷时,可以狠恨睡上一觉、出外旅游又或相约三五好友相聚,然后回到工作岗位又再与男性一较高下,满足在成就感里。

真正不易为的,是已婚且有了孩子的职业女性。每天睁开眼,就要面对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了家庭开销,拼命工作赚钱。好不容易下班回到家,还要面对永远做不完的家务,每桩每件都是考验劳力与体力的任务。家务忙完了,还要照顾孩子,甚至指导功课作业。周末还要拨出时间安排所谓家庭日的天伦之乐。这样一来,自己私有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呜呼哀哉。

现今夫妇,多是双薪养家糊口,然而男人下了班可以累为理由,窝在沙发上,屁股就像让麦芽糖给粘住,起不来了,眼睛看电视节目看报纸,就是看不到有待完成的家务,甚或视之而不见,只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女人,则必须做超人。一早要忙早餐、买菜、洗衣、上班工作、下厨,打扫屋子、还要照顾孩子等等,还得当心不可让自己变成“黄脸婆”,否则仪容不整也是一条罪状。居家环境一旦凌乱不堪,他人倘若到访,就会直接联想到女主人不够贤慧,很少人会去想是孩子或男人弄赃弄乱的速度远比女人打扫的速度来得快!

诸如以上种种,不免让这些职业女性忍不住想高唱“最近比较烦”!

或许,我们会说,现在什么时代了,三餐已经可以在外解决,洗衣可仰赖洗衣机、甚至有了洗碗机,打扫屋子可以请工人……但,总有一些事情似乎改变不了的,就是职业女性比之职业男性,终究多了几项杂事的承担以及一份超人的能耐!身边自不乏如此的女超人,让我佩服在心中。

当然,以上言说只针对大部分情况而论,对小撮例外的状况,自是除外。



於PG
下午1时55分
2005年9月23日•星期五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Thursday, December 20, 2007

中秋月圆-雁字回时(二二)

小时候过中秋,最乐是提灯笼。

我们那儿的居民协会每年中秋会举办灯笼制作比赛和一些活动。我和邻居小孩会提着各自的灯笼去凑热闹,极其开怀的时光。

我的公鸡灯笼是哥哥留下的。他提了好些年,我后来又提了好些年,这叫物尽其用。那时候的家境是,没有必要,就不必买新的。

搬家清理杂物时,我已经长大,那公鸡早隐居多年不报晓了。姐说,丢了吧。我很听话,却万般不舍,亲自送它远离时踌躇不已,就为告别一个再不见的纪念。

如今,我喜欢的,是那种传统而颜色鲜艳的折合式灯笼,很有佳节感觉与色彩。至于月饼,我最喜欢没有馅料的公仔饼。小时候买公仔饼,是猪仔形状的,装在塑胶作的小猪笼里个别卖,我常骗老爸给我买,贪可爱,贪好玩。

后来,离开家出外读书工作,才发觉一个人在外吃月饼过节,很不是滋味。这样与家人千里共婵娟地过了五个年头,我又倦鸟归巢,回到老家的怀抱,在书房里写这篇稿,想起了多年以前山脚下男孩唱的“月亮圆”。

在雪州教学时,我曾教学生唱这首歌。都市的孩子其实倒也还知道中秋的典故,没想象中那么悲哀。只是,可怜有些孩子因为顾虑社会治安问题,只能在屋子里提灯笼,甚至没能看到夜空的月亮有多圆。又或者为了作不完的功课,和排满时间的补习,而失去提灯赏月的童年回忆。我们的社会到底给了孩子一个怎么的明天?

想当年,我们夜里外出提灯笼,都不必大人带,成群结队地要到哪里都自由得很,只要懂得回家就好。闪烁的烛光,从颜色、形状各异的灯笼映照出来,煞是漂亮,仿佛也如此这般照亮我们的前程。大风一吹,大家小心翼翼地保护烛光的模样,最是天真可爱。谁的烛火灭了,队伍就会停下来,忙着借火、传火,如同极具使命感的薪火相传,是提灯笼最好玩的一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绕了一圈又一圈,我们喧哗、我们互嚷、我们也歌唱,歌唱美好的明天……

明天,是一个怎样的未来?明年的中秋又会是怎样的光景?

关于嫦娥深具浪漫凄美色彩的古老神话,在阿姆斯壮登陆月球以后,几乎幻灭。固执的我们却仍旧坚持广寒宫的神话而继续流传下去,哪怕我们都知道月球只是个毫无人烟而又千疮百孔的星球而已。

近来,朋友通过收机简讯传来一则又一则的中秋节祝福,即便远在他乡早已甚少联络的朋友。看来,佳节也不失为一道联系友谊的好桥梁。

中秋月圆,能和亲友温馨欢渡,就是最好的时光。


2005年9月16日•星期五
下午12时1分•于槟城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不婚新主义-雁字回时(二一)

有人说,不婚,是新新人类的一种新生活态度,甚至是一个时髦标志。

不婚背后的原因大致上不离两种:“可怜没人爱”,“家庭不乱盖”。

第一种人“可爱”,唯独没人来爱。或许是缘分未到,或许是环境上难有机会结识异性所致。又或许要求过高,寻觅不到匹配的理想对象,为求真爱,而甘心等待,因为宁缺勿滥。当然,也有条件过分优越的优质女,因为“三高”问题(学历高、职位高、薪金高),而让男人觉得自卑难堪而不敢高攀。

第二种人,对婚姻缺乏信心,甚或有恐惧症。对自己和对方没有信心,怕婚姻不幸福美满,怕感情无法天长地久而离婚收场。又或许是深受亲友婚姻破裂的阴影笼罩,害怕遗祸下一代。再来,就是崇尚单身自由,没有拘束的感觉,怕婚后繁琐的家务、生儿育女的义务、照顾家庭的事务等等束缚,所以选择不婚。

无论是个人心态、现实原因或社会因素导致不婚,这些“独善其身”的新新女性都被冠上了“单身贵族”的称号。

新时代的社会也就出现了典型的“三不”人群:不婚、不生、不立。孔子所谓的“三十而立”已日趋式微。这与古时候,到了适婚年龄却云英未嫁的着急情形来说,确实迥然。

古时候,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凑合的,女人甚至在洞房花烛夜才初见自己的夫君,却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了。那时候没有离婚这回事,只有七出(不孝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而休妻的情况。

女性在一直被压迫及不平等待遇的历史社会演变中一路走来,好不容易熬到了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社会,怎么肯轻易就把自己托付终身?勉强为婚而婚,还怕会衍生很多社会问题。

所以,如果是为了确保婚姻的质量及家庭圆满,迟婚或不婚,不是“避忌”。

问题在於,不婚女性,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在忙碌的物质时代,爱情也会像速食快餐,女性找丈夫或许挑剔,但交男友是否就随意?独身不独性,滥用自由而放纵?同居或试婚,合则来,不合则散?自怨自艾,顾影自怜而心理不平衡?

除了以上所述,还有很多因为不婚而衍生的社会问题都必须正视。比如:男人过剩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而间接引发性暴力罪案或乱伦现象;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老化等等。

不婚族的圈子越大,社会问题恐怕就会相继增多。

那时候,不婚,就如同牵一发而动全身般,不再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婚,也不再只是女人的“避忌”,而是整个社会的“避忌”了。

於PG
2005年9月9日•星期五
2:41:17 P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Wednesday, December 19, 2007

“忄”的旁边可以加什么?-雁字回时(二十)

在方块字部首里头,“心”与“忄”有别,笔划上数算,前者也多了一笔。但在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里,却不二分: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译文为:心,人的心脏。属土的脏器,在身躯的中间。象形。)

《尚书》对“五脏”之于“五行”之说,乃:睥,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而五行中间属“土”,即“心”是也。

心,居身之中,不偏不易,俨然就是中庸之道。然而往往人“心”扭曲了面貌,或过之,或不及,而迷失在红尘俗世里,谁晓得,无数的枷锁牵绊里多少梦萦绕?

最初造“心”字,乃属象形文字。及后的竖心旁“忄”,则有“会意”成份了。

这是个很特别的议题,如果说要在“忄” 旁加字,我首加“生”。

”,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庄子也说“性者,生之质”(天生的本质)。但现今举凡提起“性”字,人们皆只变相地会心一笑,甚或窃窃私语。

倘若吾心能“”此生,当能思无邪。但,邪思歪念在这道德濒临崩溃的时代,已经见惯不怪。心怀不轨的人比比皆是,所以恐份子丧尽天良、作奸犯科也面不改色,甚至有无恐,还相信自己的“牺牲”可以换来进入天堂的代价。唉,感慨他们的无知,可他们的不自爱,祸己殃人之罪,怎消解?

人心乱了,社会也就乱了。于是,出门要时刻警人还多过怕鬼。处处谨,不敢稍有差池,因为开车路上也会遇路霸,而人生到处有恶霸。所谓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所以左闪右避,以致人生路,崎岖不已。

此外,字这条路,也坎坷。爱情、亲情、友情掺杂搅和,还偶有“”。个人主观认为,哪怕是遗恨、怀恨、憎恨、怨恨或仇恨等,不外是“艮”字顶头少了一点的良心……

每回写祝福语,最爱“心”二字,认为当真淡的生活,应该在心里。倘若心还有恨,别说安怡与否,恐怕连简单的愉快也就丧失了。

唠唠叨叨大半篇,用“忄”穿插而写时局概况,却不尽述。用“心”看天下,惊悸惧怕,所有憧憬在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几乎幻灭,于是开始会弱。

所以说,人与人,需要互相关怀与体,扶助彼此脆弱的心。在每天愈发接近死亡的短暂生命里,不应再有

回应首段文字,心即属土,文末就用此句与大家共勉:心作良田百世耕有余。

也切记:苟不教,性乃迁。

“心”与“忄”,其实相连矣。


於PG
15:20:18 pm
2005年9月2日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登报后,编辑把专题题目改为“一念三千在心动”

心里的天堂-雁字回时(十九)

我曾让一群小孩闭上眼睛,幻想心中天堂的模样。

不一会儿,孩子们七嘴八舌竞相抢答:看到了!看到了!有树、有花、有漂亮的房子、有小鸟、很多人……我问:不就和人间差不多吗?孩子们天真无邪回应说:就是!就是!

呵,孩子们自有其幻想能力,但天堂不仅靠幻想来缔造。我接着给他们说了个《在天堂吃饭》的故事。

先知带一个人到某个地方,那里有一个大餐桌,围聚了很多人,每个人手上都有一双很长很长的筷子。桌上设摆着丰盛的佳肴美食,他们夹了之后就是无法往自己的嘴里送,因为筷子实在太长了。只见大家脸色苍白,神情也非常沮丧,四周寂静到连希望也没有的感觉。先知说:这就是地狱。

接着,先知又带这人到了另一个地方,同样的,那地方也有一个大餐桌,围聚了很多人,每个人手上都有一双很长很长的筷子,桌上设摆着丰盛的佳肴美食……但这里的人脸色红润渥然,还神情愉悦地畅谈,大家都吃得很高兴。原来,面对长长的筷子,他们处理的方式是互相喂食。先知说:这就是天堂。

故事说完了,孩子们一时回不过神来,我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分别?

地狱的人,美食当前,却只能望而兴叹,因为他们自私地只想到自己。天堂的人之所以能大块朵颐,因为彼此有互相体谅、包容与协助的精神,大公无私。

是的,天堂,说远不远,就在各自的心里。地狱也一样。所以佛家才说:一念善,一念恶。天堂不是死后归属的所在,它应该在每个人心里开创,才能成就如同孔子大同世界的理想。在我们生活的当下,或天堂,或地狱,就在每个心念的起伏。

古人说,大多数的众生一辈子只作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最终的结果相信就是地狱鬼差的迎接,阎王的审判。如果我们能秉持自古圣人教化的慈悲、宽恕、博爱、清真、仁爱等德行,那三件事或将可扭转成:自爱、爱人、被人爱。这样,天堂门开,大地众生如一家。

偏偏是,我们的社会里人心败坏,道德沦丧,纲常伦理变相失常。每天的新闻报导都有无数的人祸增添天灾带来的哀伤。为什么,我们苟延残喘如此,还醉生梦死而不复顾羞惭?我们坠入物质与享受的漩涡,迷失在人间炼狱里,南柯梦未醒、黄粱梦未觉……心慌、害怕,却又逃避而害怕面对。诸如种种景象,天堂在哪里?

不禁祈祷:天堂在赤子心里显现。

但愿,希望在人间。


於PG
2005年8月26日•星期五
13:04:31 p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承诺可信吗?-雁字回时(十八)

七月,中元普渡。坊间流传,鬼门关大开。戏棚一个个搭了起来。京剧、潮剧、平剧、歌仔戏……轮流上演。

母亲最后一次允诺带我去看大戏的那夜,带病在身。一星期后,母亲霎时病逝。世间顿时少了人,而阴间随即添了魂。她说爱我照顾我,却突然在我不甚经事时就离去。这样的承诺,无可奈何。

所有的无可奈何,都难以理喻。然而,并非所有难以理喻的违背承诺者都无可奈何。

“承诺”,词典解释为:对某项事物答应照办。 所谓“一言即出,驷马难追”,才有君子一诺千金之说。

“承诺”,简单一词,牵扯两方,一为承者,一为诺者。而承诺的可信度,还得胥视言者的信用度。能够秉持孔子教化者自能让人信服,所谓: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有信用,所许下的诺言才铿锵有力。哪怕是亲友间甚或情侣间,又或家庭、学校、社会里。

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探讨,己身不正,则其言行而不远,更不用说什么平天下了。自古儒家教化里的三纲五常,五论八德等,都有“信”的成份,我们可又理解了多少?

我们自懂事开始对自己立下的志愿,就是一种承诺。可多少人实现了?

小时候,我们也常许诺往后赚大钱,孝顺父母以享福,却总是在大钱进袋以前,无数次对父母出言不逊,忤逆无礼,伤透父母之心。承诺有何意义?

而为人父母者,不想教育或不会教育,那所生的孩子就是为圆满家庭结构的牺牲品。在“养不教,父之过”的前提下,关于承诺,纵孩子不懂索求,父母也该给予。

情人间的山盟海誓,更是飞天遁地无所不及。情到浓时,所有承诺都仿佛坚贞不移。然而现时代结婚时的一句“我愿意”,多少人一世遵守?离婚以后再婚,又一句“我愿意”!倘若周而复始如此,何必对天宣誓?

古时候朋友之间多义气使然,两胁插刀在所不惜,所以五伦的最后一则为“朋友有信”。如今,朋友几乎成了互相利用的关系,彼此利益相照,双赢最好。彼此间的承诺,能兑现也最好;若无法实践,抱歉了事,习以为常。

面对社会大环境,我们又体会到了何种承诺?君不见大选期间,漫天纷飞的诺言,眼看就要如甘露降下以泽润。却总在大选以后,仍旧只能守住自己一枝草上的一点露。无损的大道上柏油一铺再铺,而危险小路段仍旧坑陷处处。高官府邸灯火通明,却偶有听闻点不亮乡村一盏灯……如此种种,承诺在哪里?

话说回来,中元普渡,当真普渡与否?渡向何方,渡去哪里?点烛烧冥纸,拜好兄弟。即是好兄弟,肝胆相照与否。事实终究是:人怕鬼,而鬼怕人。

如此自问:承诺可信吗?瞎子吃汤圆呢!(心里有数)。


於PG
2005年8月19日
下午5时38分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爱情与面包-雁字回时(十七)

爱情与面包,没有人想从中做抉择,因为鱼与熊掌,我所欲也。

如果可以两全其美,谁愿意挨饿的爱情?甚或黯然啃着没有“馅料”的面包?

其实,可以取中庸之道时,我们何妨两者兼顾,不偏不倚,无过之也无不及,可以沐浴爱河,还可三餐温饱,皆大欢喜。

我们其实可以不必以二分法来看待这个问题,两者共存的层面应该也不难达到,只要懂得苦心经营。面包不一定要大要多或美味可口,可以填饱肚子,就很好。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那个时代,多的是要求门当户对而棒打鸳鸯的例子,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悲剧,让人惋惜。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是“对”出面包的保障抑或短缺的恐慌?

古时候,愿意为爱而牺牲荣华富贵、名利地位的,甘之如饴,大多没有怨言。

有个宰相之女王宝钏,愿意放弃身份、地位与名利,嫁随一个当时沦为乞丐的落难书生。两人恩爱异常,过着真正“有情饮水饱”的日子。新婚不久,丈夫即时出战边疆,她独自苦守寒窑十八年,贞节保守,吃尽苦楚。十八年来坚持她的信念的,竟然只是爱情!面包是什么?全不敢想。最后,她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丈夫回来竟然已是九五至尊之身,是当年皇帝流落民间的皇太子。

个人觉得,面包从无到有,那种艰辛研制的历程,才是弥足珍贵的。

如今,为爱放弃面包的勇士当然也有,但到头来却往往只落得“贫贱夫妻百世哀”的窘境。

王子与公主的幸福故事与美满结局,是爱情与面包兼具并存的典范,可世界上哪来那么多英俊的王子与漂亮的公主?编织梦想,可以伟大甚至理想化。可理想化有时候像空头支票难以兑现,还是谈实际点好。

而现实是,当物质欲望超越了精神领域,我们发现面包店连锁性开张大吉。好多人还在想,面包以后是不是还可来块蛋糕!人心欲望是个无底洞,蛋糕以后,谁晓得是不是要杯咖啡了。而咖啡以后呢?于是有些人不经觉一直周旋在爱情与面包的抉择里,无法自拔。

最近也新兴了一个不规范词汇:月光族。对於那些每个月为了满足欲望而花光薪水一族,没有面包厂,行吗?自己没能力设厂,也总希望对方可以无尽地提供面包吧。而这种面包厂里的爱情故事,浪漫甜蜜、开花结果的有多少?没有爱情做基础的面包厂,可以维持多久的消费量?一边反复供给,一边却肆意挥霍,这样的关系可以维持多久?

面包与爱情,这问题乍听之下似乎总在问女性。其实,现时代的女性多半已经懂得自己做面包,甚至做得更好。如果能够共同携手与另一半创造幸福,相信爱情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於PG
2005年8月12日•星期五
上午11时36分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减肥-雁字回时(十六)

汉朝有个赵飞燕,能歌善舞,身轻如燕,能于掌上舞。

唐朝有个杨玉环,体态丰腴,姿色冠代,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瘦一肥,曾经三千宠爱集一身,却都是史上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诗仙李白写《清平调》,道尽“环肥燕瘦”如花盛开与凋零的无奈。

战国时代开始,人们对腰骨纤细以为美,于是有“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之言。来到唐代,人们对美人的评鉴与欣赏,却转像“玉圆珠润”, 丰满如杨玉环者,竟让六宫粉黛无颜色。

如今,21世纪的新时代女性,是希望处在赵飞燕抑或杨玉环时代?

说句据实话:女人,多半受不了自己瘦不了。

于是,纤体瘦身中心成了近年来愈发兴旺的行业。朋友戏谑说道:倘若把那笔钱买张机票到非洲住上一段日子,相信也可达到瘦身效果。是的,此外还可体验长年饥饿的难民感受,进而学会感恩上天所赐的盘中餐。

为了保持苗条身段,艺人郑秀文说她打从进娱乐圈伊始,就从没有吃饱过。听起来似乎很可悲,却远比从没有机会吃饱的饥民境遇来得好吧。

现今社会,仿佛又回到战国“以瘦为美”的变相时代,可不晓得 “多饿死”的有多少?

瘦身,普遍上成了女人追求的目标。很多人为了爱美而不爱命,哪怕是各种伤害健康的稀奇古怪方法,只要能瘦身的,就是好方法。

也有人说,保持苗条身段,是女人对自己仪容的责任!而仪容尚要衣装,女人也就总觉得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这样一来,最气馁是逛了商场回来,却发现漂亮的衣裳,自己杨玉环的身材就是穿不上!

于是,只有束身、塑身……继续瘦身!前仆后继只为纤瘦之美体。呜呼哀哉!

本身体质属一吃就发胖类型,却总是吃了再打算。可这打算还得要镜子前发现胖得实在难看的模样时,才愿意“节制”。喜欢自由而不喜欢约束是自己的奢求,却也常因为“体态臃肿”而丧失了自信。常常也就如此在自由与自信间,矛盾异常。唯一解除矛盾的方法,就是运动。

专家会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该首要重健康,瘦身嘛,远排在次以外。

瘦,也要瘦得健康;要健康,则一定要运动;而运动,将有助於瘦身。这种良性循环才是两全其美的最佳方法。失去健康,再怎么漂亮艳丽,到头来也只落得一丕净土掩风流。

所以,追求仪态、追求时尚甚或追求信心,千万别追到错过花儿盛开的际遇而直奔凋零的无奈。


於PG
2005年8月5日
5:13:11 P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Tuesday, December 18, 2007

算命虚实-雁字回时(十五)

三国的诸葛亮,夜视天文而知自己寿命将尽,遂设坛祭北斗以求延寿。七日内倘若主灯不熄,可延寿一纪。惟人算不如天算,第七日时,其部下魏延入室禀报敌军攻至时,不小心踢灭了主灯。神机妙算如诸葛亮者,最终也难敌命运造化,以五十四之龄撒手西归。

所以说,算命,算什么?

自己愈来愈迫近而立之年,不慌也茫然。

姐常说我这老么最“好命”,唯一遗憾只是自小没有母爱。姐所谓的好命,即生活无忧,不愁吃穿,且有贵人扶助。虽无富贵荣华,但小康安怡,比上不足,但比下还绰绰有余。

姑且不论命好与否,只知道自己生命线很短。可生命的长度倘若失去深度,纵好也枉然。

上天赐我康泰,我当然感恩且珍惜,也相信能舍方有得的原理而不敢奢求过多,所以安分守己,学习施予。

我没有天塌下来当被盖的豪迈,更没有处惊不变的历炼,更多是庸人自扰,也常欠缺居安思危的深谋远虑。每想起“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之句,就深怕命运给我开个天大的玩笑,突然把喜剧改写成悲剧。

于是,我也拼命“写”,希望为自己的历史谱写严冬以后的春天,自求多福。

所谓命运,我相信种瓜得瓜的原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但是,因为迷信,我们万般祈求,求签卜卦,问天问地问鬼神,却常常不问自己。

多年前,一个倍受尊敬的精神药物研究科学家――布莱恩•魏斯医师,在其《前世今生》与《生命轮回》著作里,破例谈论形而上的生死轮回,触犯了本身科学界验证据实的禁忌,却在在证明了因缘果报的定律,也说明了科学存有的盲点。

哪管宗教学、玄学或科学混为一体之谈,我只深信“各有前因莫羡人”。所以说,旁门左道,术流动静,批善断恶或言好说坏都不是我心里那杯茶。

算命的古时候还俗称“胡半仙”,福建话乃胡乱编言,也有人认为即半个神仙。常言人生是苦海,但求法宝使尽以助人移灾避劫,以为过了海就是神仙。殊不知灾劫或移或避,仍在命运的气数里头转,还不如化,大化小,小化无。 能化者,乃能掌控自己命运者,能运命也。既能运命,又何必算命?

未来倘若是定数,那多数是死路。唯有变数,才能是通罗马的条条大路。既是变数,如何批算得了?算命如果算得准,不就代表我们一直被命运掌控着吗?那更需要担忧呵。

於PG
2005年7月29日
11:13:11 A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八卦探秘-雁字回时(十四)

最早的科学典范《易经》,记载周文王从伏羲氏的先天八卦所演练出来的后天八卦和经传《十翼》。以阴阳二爻三用而组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种卦形。再以这八种卦象为基础,两两组合,而得六十四卦。

天地间无穷的奥密,也就尽在此“八卦”其中。

后来,“八卦”一词却演变成了“流言蜚语”或“闲言碎语”的代号。天地间无穷奥密的探索,变成一种混淆私域和公域界限的非正派、非体面的社会行为,变成一种满足一般人偷窥癖、好奇心的廉价娱乐。

“八卦”本身是否就因此而背负着道德污名,并反映社会倒退与堕落的现象?

如果八卦本身错在轻薄、肤浅、夸大其词、蓄意造谣中伤等,那闲言“八卦”或提供“八卦”者就是无聊又无耻之徒了。

然而,完全否定或肯定“八卦”现象的意义,不是我们定夺的。每个人心里的那把尺,量来量去尽在量别人为多。其实,我们真能与“八卦”脱离关系,划清界限吗?

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八卦”也是一种满足大众讯息要求的公共消息。其实,新闻与“八卦”,两者也只一线之差,传媒与大众也难分公与私。如果说与我们切身联系的消息才算新闻,而与我们无关痛痒,纯粹满足私欲的即为“八卦”,那这二分法只会让我们更为混淆。基本上的“八卦”现象,难道不就是一种大众要求,而传媒乐以供应的“新闻”吗?尤其越不易获取或难以揭发的消息,越有“八卦”价值。

然而,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八卦”也就有揭人疮疤之嫌,违反了正统的道德规范。可它却是人们茶余饭后交流讯息的管道,让人们从议论、批评、借鉴中获得快感,并且乐此不疲。这种即兴的、幽默的、情绪性的、俏皮的快感,在人群里形成无可名状的连锁效应,让道德观在不经觉中亮起讯号灯。

而所谓闲言“八卦”,或轻描淡写、或夸张反讽、或调侃嘲弄,常在言传中沦为浅薄之极的恶名。然而一旦把“八卦”书写成文学类型,即成了有实在内容的作品。扭曲或贬谪他人的“八卦”,摇身一变成了文笔下的描写手法,跨越道德规范领域,变成了一种心态上的矛盾现象。

于是,“八卦”在道德绳索上游走,隐藏危机。

根据理论性的建议,八卦可从四个方面来定义:一、非正式性质;二、个人间的交流;三、话题围绕的是人;四、当事人缺席。

如果根据以上论断,我们在有意无意的闲聊当中,或是心态调整不过当儿,试问谁人不曾“八卦”?或许就在看这“八卦”文章时,不定也带有“八卦”心态了。为了化解危机,或许我们也该正视“八卦”问题。


於PG
22 July 2005
4:05 P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挥去旧梦-雁字回时(十三)

朋友的孩子上幼儿园,老师教育他们一种博爱的理想:愿世间没有灾难。天真的孩子误听而问:为什么没有Roti Canai? 真挚的赤子心里没有邪恶的影像,World Peace不是梦想,似乎就是理所当然。

我的生活,并不因为接触众多孩子而变得单纯,自己近来夜里频发的梦,不晓得是生活的复制,幻想的投射,还是未来的预演。清醒以后就几乎遗忘的梦魇,囚网似不断重复缠绕与干扰我安稳的睡眠。

很多仍未实现甚或再无法实现的理想,像蚕茧一样束缚心灵的自由,停留在蜕变成蝴蝶前的阶段,没有突破。

小时候,束起长发常系的蝴蝶结,又在孩子们的头上飘扬,记忆就不断在时光倒流里萌芽。前些日子见一个小女孩拿着她自己做的立体蝴蝶,快乐地随之舞动,流露内心最自然的喜悦,也不禁使我联想自由的象征。

想当年,我和童年玩伴一起在观赏了许多古装剧后,也立志要当个行侠仗义、武功了得的女英豪。可以飞天遁地,来去皆无所乘。有一天,那玩伴问:如果给你选择变一种动物,你想变那一种。我们都说要当天空翱翔的小鸟,在辽阔无垠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挥动翅膀,累了就栖息树梢以做下一趟的飞行。

长大以后,我们自不是什么女侠,也没法似小鸟般自由地飞翔。这种回忆,成了一个梦。自己也已从当年一直被师长询问理想的小孩,变换成一个如今询问小孩们理想的大人,间中的岁月流逝也相对带走自己无数的梦想。总是听见孩子们说出志向时,就愈发失笑於自己至今的一事无成。时下的孩子们多才多艺自不在话下,他们理想与志向之高更不是当年的我比较得来的。让自己愧於为人师表。

医生、律师、工程师、科学家…这些崇高的理想从来不曾出现在我心里。小时候,老师问我长大后的志愿,我答:Taxi Driver。这在大人心中是多么地胸无大志呵!长大后,我埋首书堆里,最慵懒出门顶着艳阳开车的感觉,当然也就没有完成志愿。

可是,年复一年为自己立定的梦想,不曾间断。姑且不论实现多少,欺骗自己至少那是一种生活的动力。梦想与现实犹如半梦半醒之间的徘徊,有时候自己会陷入矛盾而无法自拔。

当年,我的室友,考获了硕士学位后从吉隆坡搬回槟城,却觅不到一份学以致用甚或称心的工作。还要面对亲人不久於人世的无奈。那种彷徨、伤痛,着实得当事人才能深切感受彻骨的悲哀。她原本兴致勃勃计划着考取硕士学位后就到英国去游学,那是她的梦想。可还没成行,就面对了“变化比计划还快”的问题。

她后来很感慨地对我说,当你发现我们连生命也无法掌控时、当你觉得只要能够活下去就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时,所有的梦想都变成了一种无谓的追寻。于是,英国对她来说变成了仅是地图上一个国家的名字而已,她放弃了追寻梦想,接受现实。现实是她无法再继续自私地只为自己安排,而必须给家人一个交代。

后来,我追赶上她的理想,比她先踏上英国的土地。才发觉,土地也只是土地,污染的空气也弥漫全世界而无过多分差。那时候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就在最近遭遇了恐怖袭击。种种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比之梦想与理想的脚步更快。

什么时候,灾难的化解可以像吃Roti Canai那么简单?如老歌所唱的“旧梦不须记”,而能共同创造未来更美好的愿景,让美梦来掩盖旧梦与恶梦。

但愿今宵别梦寒。

於PG
15 July 2005
3:04 P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阅览清风月明-雁字回时(十二)

明朝朱舜水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阅读对我而言是必要之事,非怕语言无味,更非惧怕自己面目可憎,乃是兴趣使然。

徐志摩有个浪漫的阅读方式,即把书摊开来,“风吹哪页读哪页”。自然,徐志摩可是饱读诗书者,那种悠然闲哉的阅读,不过一种惬意的消遣。而我的阅读习惯,倒是一板一眼,少了如此跳跃式的洒脱。

当然,阅读没有模式可以追寻,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什么年龄该读什么书,也没有明文规定。可是,潮流吹起的风,却紧紧地牵制住了原本很大选择性的自由,然而自由选择也常会出差错,所以须要引导。

学校教育,多是呆板的课程,我们接触的,除了教科书,几乎还是教科书。课外读物我们多是茫然不懂从何着手。于是,我们一窝蜂地读同样的畅销书。当然,我不敢完全抹煞这些书的存在价值,毕竟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必然地,多多少少地,阅读过的书籍,而我也曾经那样长大。

小时候,家境不很好,姐姐给我买的书刊杂志,往往是看了又看,反复阅读的为多,白白浪费了很多阅读的黄金年龄。后来,我懂得去图书馆追寻精神粮食,面对众多的书籍,那时的兴奋喜悦之心情可是无以言状。袋子里微薄的零用钱也总是小心翼翼地储蓄起来,以备买书之用。

初中时,开始废寝忘食地阅读无数的言情、科幻、武侠等小说。记得有一回,姐姐拿了本书来对我说,与其光看小说,不如读这书。一看,是《名家散文百篇》,开头第一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此后,接触的读物开始广阔起来,古典文学或翻译文学等,也渐渐接触。

本科在读时,有幸结交一群和我一样嗜书爱阅读的朋友,还有亲切不吝指导的老师,是我大学生涯的一大安慰。和老师一块儿去购书,老师都不忘介绍好书以阅读,引导我们阅读的方向。

阅读,也就这样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外出时,也常会随身携带一本书,以趁等待的空挡间翻阅。偶尔会到书局去,看看有何新书上架,或者浏览网站,阅读言论与时事文章。每一天,或多或少,都会接触一些读物。

然而马来西亚的阅读风气似乎不盛,台湾朋友疑惑怎么我们似乎少有阅读习惯,我哑然无言以对,这想必也是众多文化教育者内心的隐忧吧。“阅读”与“读书”这两个词汇,似乎也有着意义上的差别,前者为闲暇之余的充实,后者为应考之备读。莘莘学子总为着应考,为了升学,而寒窗苦读、挑灯夜战,常常就忘了阅读的喜悦。

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就从今天开始,它不是一种负担或累赘,而是一种享受,真的。


於PG
8 July 2005
11:54 a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Monday, December 17, 2007

女人魅力新主张-雁字回时(十一)

慑人心魄的优雅气质,仰赖岁月积累的涵养,是精神层面为底蕴而焕发出来的生命质量。

女人认命或自怨自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然而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新时代,并不意味着得与传统女性美德彻底决裂。自古至今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恬适与淡泊,方是一个女人头上的光环。

21世纪,女性魅力有了“3S”的新定义:Spiritual, Stylish 及Sexy。从心灵深处积极乐观的精神、坚持不懈从容生活的态度,至独到的品味与格调,及迷人的神情和姿态,完美女人的形象几乎呼之欲出,似乎岁月流逝也魅力不灭。

其实,一个人的魅力,不附属在他人批评的眼光或指摘中,而是自信的流露。别人的赞叹可以是鼓励,但贬谪的言语却未必抵销一个人的魅力。

美丽的女人多得是,然而女人的美丽不在于虚壳上的装饰及点缀,此皆华而不实。外表的妆扮、饰物、或苗条身材只是附加价值。女人之所以能为人所动情,在于能够融合先天因素及后天素养,“魅力”一词即是性格、文化、知识、信念、教养、仪态、品味等的大熔炉,炼就“嘉言雅行”的典范。

嘉言雅行所谓的谈吐与仪表,在在显示一个人的涵养。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不会显得言语空洞而贫乏,甚或流于粗俗。外表的雍容华贵尚可装,出言不逊可就贻笑大方了,所以我们自也常听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绝妙原理。而懂得反省、悔改、心智成长、克己复礼乃至待人以诚,都是女人优雅仪态的象征。

人们说,懂得说话的艺术可以增添双唇的性感。所以俗语有言:良言玉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拨弄是非者无疑是雪上加霜的小人之为。智慧型的女人应该为所当为,有所不为。明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的道理,所以谣言要止于智者。因此,懂得分辨是非善恶的耳朵是漂亮的,正如闪亮的双眸在於不断探索他人的优点,而非尽挑他人过错,复而埋怨。我们有一双手,可以自助助人,就算粗糙长茧,却也比满戴指环钻戒却吝于施舍付出的手来得漂亮。

所以说,女人的美丽与魅力,不主在形,而在心。

中国现代才女林徽因的诗里,我们可以寻获女人心手相连写就的清灵词句: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其实呵,“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暖麦要寒,种菜哥儿要下雨,采桑娘子要晴干”,四月里的天气,冷也不是,暖也不是,晴也不是,雨也不是…连天都难做,何况是人。

然而,女人却可在头上的一片天里,展现持久不变的魅力,即在大爱付出中,给予世间无限温暖、希望与建设,这方是星光恒古闪烁的本质。


於PG
16 June 2005
5:40:25 P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女人的年龄-雁字回时(十)

再美的玫瑰也会凋萎,所有的生命都会随年华而老去。风霜会写在脸上,而岁月刻划的痕迹,隐瞒不了别人,也欺骗不了自己。所以有人说,心境年轻更重要。

西蒙•波娃《第二性》一书,分析及说明女性位置附属在男性之后的第二位。一直以来,普遍观念都觉得男性是主而女性是次。于是,女权主义者急于赶上平等的列车,有些甚至还做出很多乖离正规的行为。然而越是强调,就愈发显现卑微下的反击。因为在反对抗议声中,女人早已自贬成一个需要争取才能有地位的弱者。就好像没有人挂名“男性作家”,可是却一再强调“女性作家”般尴尬。

其实,自然就很好。年龄也一样,自然就好。很少人会刻意谈男人的年龄,唯有女人的却要特意标榜“敏感”两字。老实说,怕老,是一般人的心态,哪分男和女,唯男人的年龄似乎有增值的趋向,而女人的却总是在贬值。以前大学仍是四年制时,不就流传这样的俏皮话吗:一年骄,二年傲,三年拉警报,四年没人要。受社会上情势所影响,女人年龄的增长,就这样约定俗成地逐渐变成一种心里负担。

可这负担,很多时候不也就是同性者给彼此添加的吗?喜欢探寻女人年龄秘密的,多数是女人;喜欢讪笑女人“人老珠黄”的,也多数是女人……很多时候,是女人自己在挖苦女人,不免想令人高喊:“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有些女人有点年纪了,妒嫉他人的年轻漂亮,于是恶言中伤,或者也说人家老,以打击他人信心为乐。种种奇异的心态揣摩不来。所以女人总想尽办法来养颜,就怕他人闲话之余,当然也想让自己增添信心。莫不让人感叹做女人难。

以前在校就读,凡老而未嫁的教师,学生总会喊她们“老处女”,孰不知那有多伤一颗孤独的心。很无奈的是,竟然还有学生说:她老是老了,可你怎知道她一定是处女呵?令人哑然失笑的话语。人家芳心寂寞,我们还尽说风凉话,真是年少无知。人终归会老,那有花儿百日红的道理,何必把自己的快乐建在别人的痛苦上。

然而,高科技的新时代,很多神话都已可以一一兑现。在众多保养品、护肤品及化妆品下,保有一张不老的容颜何难?何况还有整容手术的发达。常闻人们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说明只要不懒,不单可以漂亮,想比实际年龄年轻一些,似乎也不成问题。于是,我们大可涂抹掉风霜、冲洗掉痕迹,如同玫瑰注射了防腐剂……可美丽背后的代价是什么?相信大家心里有数。

所以,我还是坚信,心境年轻更重要。心境年轻当然不是幼稚或缺乏成熟度,而是常持有老而不老的干劲与冲力。那么,在这人口老化的世界,我们就会多一分朝气,以及自然的祥和。


於PG
10 June 2005
12:21:28 P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分手的智慧-雁字回时(九)

总有缘定终身,携手相爱到白头,如鼓琴瑟的例子。却也难免有人得承受飞鸟各投林的黯然。

悲欢离合总无情,怎么去疗伤?有这么一句话:“怎么拼才好,怎样凑才对,如果心太碎……”是的,心碎了,再勉强凑回,只会让自己划割几道伤口,再承受泪水淌流而过那撒盐的痛。爱情很美、很浪漫,然而,不是我们的,终究不是我们的。

相爱容易相处难,两个人相处,本来也就需要智慧,何况好聚好散的过程。懂得爱,还要能够承受痛与包容错。牵手是缘份,而分手却是一门艺术,它的美,就取决於我们的智慧。然而生发圆融智慧於分手,还真不容易。突然面对时,难免失措。

多情自古伤别离,多少人可是面对情伤之生离,犹如面对死别般痛心疾首。而且,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分手中成长,是比较积极的想法。合则来、不合则去,也似乎是自我安慰的洒脱。不就常听闻“因为误解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的无奈吗?

少有和平谈判,再见亦是朋友的典范。即便口里说:“还是朋友”,心里总有疙瘩,难免尴尬,再见,或许已行同陌路。

也有人拿得起,放不下,从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仿佛世界末日降临而痛不欲生,然后自觉昏天暗地,孬种度日。

更恐怖的是以死威胁或玉石俱焚的心态,得不到的就毁掉……让人惊慌。唯这人心败坏的现时,此类例子也已屡见不鲜,让人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有智慧者,不吵也不闹,如同落幕以后,从不再属于自己的舞台上退下来,默默离开。可以挽回的感情,不轻言放弃;可没有结果了,又眷恋着藕断丝连,何苦?长痛不如短痛。正如人们常说的,不为一棵树而放弃整座森林……天涯何处无芳草呵。

感情事,本来就如相欠债,而这难以衡量的情感,更难言绝对的是非对错。如果失去的,是一个不再爱我们的人,何不敞开心胸怜悯他?因为他失去的,却是一个爱他的人……如同歌曲所唱:他不珍惜,就让他去后悔没资格有你的爱!我们只有活得更好,才不负自己的人生,才不枉费走这一遭。

哭过以后,擦干眼泪,再重新面对自己,日子还是一样过,地球从不为任何破裂的爱情而停止转动。凡事包容,心里自会增添了悟与希望……雨后的虹彩,更美丽。

总有一天,我们会站在另一个舞台上,粉墨登场。

人生,本来就如戏。


於PG
2 June 2005
3:18:08 P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旅行·出走-雁字回时(八)

旅游,除了散心见识,我更为追踪历史而欢喜。

其实,我或许更在意的是同行的伙伴与行走的心情。好的景点,不容许一点点情绪的出轨来破坏美感。悠闲地边摄影边欣赏景观,又或者悠哉安然感受各异的风土人情,简单的感觉就很好。就这样,我是一个讲感觉的人。

前年到那经历葡萄牙、荷兰及英国统治过的马六甲去,一个掺杂柔和各国特色的洲属。一条大道就几乎囊括所有名胜地,沿街而踱步,历史面貌都一一映入眼帘。三宝山上听远处寺庙传来的梵呗,很是清幽。此祥和乐却难与当年战争恐慌的炮声隆隆契合,于此想象汉丽宝公主远嫁异乡的心情与昭君和番有几许相似。我遍寻不着七下西洋的郑和巨大铜像,只在三宝庙里看见威武凛然却小小一尊的石像。在难得开放的红屋(教堂)里头,坐在290年历史的长椅上,心情宁静无比。然后脚踩着一块块墓碑砌成的石地,低头仔细看着纪念碑文,原来地底下埋葬了死人,是坟场。

历史长空千万年的豪杰孤寂,总不由然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去年,到新加坡去。我踱步古迹,踽踽然,穿越时空而感慨;顶头一片蔚蓝的天也为这过去与现在,丈量历史厚度里的新加坡派。小时候,我搞不清莱佛士和莱特,自新加坡才子梁文福写了“莱佛士铜像,高瞻远瞩地……”的词句后,我才发现故乡的博物馆外一尊宏伟的莱特像,才懂得划清各据南北两方那新加坡与槟城的界限,那从1786年槟城成为首个落入英国统治者手中的马来土地以及1819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那差距整整33年的时空。

有些事情,错过了该懂的年纪,那叫无知。有些千古风流人物随大江东去后,我们反复唱吟他的名字,但不定对他崇拜。有些地方,我们匆匆不做逗留,多年以后,或许就增加了忽略认识的遗憾。

槟城、马六甲、新加坡这两国三地的海峡殖民地历史,在下一代的教育里,还会划下多深刻的烙印?

今年,我到了新马两地当初的殖民地政府国度去――英国。

沿着泰唔士河走,伦敦著名的建筑物都可尽入眼帘…小时候天真地反复唱颂“伦敦铁桥垮下来”,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把塔桥想象成心目中的伦敦铁桥。塔桥完成于维多利亚时期,具有新哥德建筑风格,让我想起新马两地好些建筑物也仍保留哥德式面貌。桥底下流淌着的河水,也细数伦敦其它地标的历史,如富丽堂皇的议会大厦,高106公尺的钟楼上的四面时钟――大笨钟等。此外还游走了白金汉宫、圣保罗大教堂、西敏寺、特拉法加广场、格林威治天文台、杜塞夫人蜡像馆等。

在大英博物馆里发现敦煌壁画,深刻体会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痛心书写的〈道士塔〉篇文,中国敦煌石窟的瑰宝,因为当初守窟人的无知而外流他乡:“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霎那间,感觉到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曾经多么无奈。

身在异乡讨生活的游子又是如何莫可奈何?是否也曾独怆然而涕下?在跳蚤市场帮朋友开挡摆卖时,遇到同是来自马来西亚的游子,深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什么?幸会了一个英国籍的越南朋友,他告诉我仍坚持自己Chinese的身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我持着马来西亚的护照出国,祖先当初的国家是否还认同我的身份?不!如同马来西亚自独立以来,也早与英国脱离关系。地域的分隔与界限的割据总是如此为人类的距离无限加宽,有时候确实让人感慨万千。又或许,所有的距离不过是自己心量不敞开的窄门所致,难以冲破藩篱。

于我而言,游走的心情也就是如此在踏实中启程游荡,而又在游荡中回归港湾的安然,一种循环的过程而已。


於PG
26 May 2005
2:03:45 P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Sunday, December 16, 2007

美丽时光-雁字回时(七)

目前人在英国,行程匆忙以至于上期脱稿,殊深欠仄,惟望谅之。

这里虽已入春,可对我这惯於常夏气候的人来说,仍是冷得直打哆嗦。

朋友离家来此,多年的乡愁以及未知的归期,悄悄淡化在热情款待的笑容里,却于我心里翻复几许游子的辛酸意。

每回用餐望向窗外繁忙的轨道,幻想每一列火车启程前那月台的聚散离合,深刻划过记忆的是朱自清《背影》里描写父亲的画面……多少人向父母亲那么挥手告别,再见已是几度春秋?

朋友说他想家了,更想回家。我给他唱一首“离家的孩子”,大家突然静默沉思了一会儿:离家的孩子,夜里又难眠,想起了故乡的爹娘,泪流满面……不是这孩子我心中无挂牵,异乡的生活实在是难……

离家在外生活的那些年,不如意时我会回家去调整心情再重新面对未来,那里有最贴心的家人及无限包容的空间。在吉隆坡四、五年的日子,不长也不短,却早让我厌倦了南下北上不断来回的感觉,总是离家愈远,牵挂愈深。

我也曾经在被窝里因为想家而哭,但我毕竟仍踏在自己的国土上离家不远,朋友他却得在异国因为昂贵的机票而回家遥遥无期。我不敢再对朋友继续说,说能够依偎在温暖的家里,好似母亲臂弯的安稳让我们摇篮曲中沉睡入梦,那种无可比拟的感觉。我怕他在我面前掉泪。我也因为自己的不懂珍惜而深深惭愧。

搬回槟城老家早已一段日子,却曾无数次埋怨比起吉隆坡较为慵懒闲散的日子里,没有好机会发展的余地,我知道全是借口……朋友信上曾说,不管我失去什么,能够拥有与家人共同生活的时光,就是最珍贵的典藏。

是的,最美丽的时光,是与至亲共度的回忆,应该珍惜这难得的因缘聚会,总是这么提醒自己。父母亲不能永远为我们守候,家中成员要么增多要么减少,它也无法保持不变,错过了相聚的天伦,如同往前的火车不回头。

英国这里日长夜短,黑暗总在亥时以后才降临,前几天晚餐后顶着寒风往火车站走去,天还挺亮。想起马来西亚已是近清晨时间,父亲该是那个时间就醒来吃药,心里一阵思念的情感翻腾。

习惯了家乡的一切一切,开始怀疑“外国月亮比较圆”的定夺,游子终归有疲倦恋家的情意结。至少我仍没有“天为被,地为铺”那种天地是吾家的豪迈与洒脱,乃至处处无家处处家的境界。

英国很多火车站都有流浪歌手,一把吉它与沙哑的声音,沧桑不已。火车越轨的声响周而复始不断碾过破旧的岁月,他们可有家?

现在是清晨七点,天是四、五点就在鸟鸣声中亮了起来。

刚刚又一列火车经过。


写於英国
2005年5月19日•星期四
7:10:40 A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康耐馨的季节-雁字回时(六)

去年母亲节,电视播映斯琴高娃主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独自窝在家里收看,稀里哗啦地哭傻了眼。剧情淡淡地其实并不怎煽情,可就现实得让人心疼。

前阵子出席朋友的丧礼,见其遗孤披麻带孝却仍不懂事地嬉闹,怜爱、悲悯、同情掺杂的酸楚隐隐触动心弦。去者年方39,无奈留下稚龄童和为夫者。丧妻的父亲痛彻心扉又对未来无措,不时满脸忧伤地望着孩子。而小孩是否真能明白灵柩里的母亲是再也不会回来了?我心里难过犹如看到过去的自己……

母亲当年去世时,父亲一定也如此这般痛心及悲恸,而我就读幼儿园,甚至还来不及庆祝六岁生日。

那时候,总是母亲用她长茧的大手慈爱地牵着我上学去。我也就快结业了,放学后有时候会留在学校练习舞蹈。母亲总是定时去看我习舞。

某天早上,母亲如常给我准备餐食,帮我结好了发辫子,待要上学时,母亲却突然说头疼,要我自己步行去。我答应了,母亲送我到门口就把大门关上。谁晓得这一关,我竟然就和母亲永永远远的阴阳隔绝了。

母亲昏迷在旧家的床上,被送入院后也就再没有清醒过。她住院一星期后的某个上午,家里响起了一通电话,我看见二姐把听筒一挂就不停地哭,然后大姐拿出手帕一直在擦泪,三姐更是哽咽抽搐起来,我不知道舅舅在电话另一端说了什么话,只听到哥哥反复喃喃地说:妈妈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就是死了。

母亲之前完全没有病兆,走得突然,当然也是因为医院延医使然。她什么也来不及交代就走了。她甚至不知道自己会突然撒手人间。而我在以后守孝三年每天上香时,还妄想她可以复活,多傻。

结业礼登台呈献舞蹈时,老师突然煞有其事地把我头上红色的丝巾换成蓝色的。我在台上表演,仿佛又见习舞时母亲曾经在旁观看的笑脸,那张如今开始模糊的慈爱容颜……

入小学前,姐要我把长发剪了好梳理,于是,双辫子和蝴蝶结就这样随母亲扬长而去,随风飘远了影踪,唯有偶尔飞到梦里头。家人都羡慕我,因为母亲只入我的梦,如幻似真的梦境。虽然自己总是那样惊醒以后,就难以接受现实中的缺憾,难以接受音乐课上大家都高高兴兴唱着“妈妈好”,却只有我独自泪盈满眶,还要昂起头强忍着不流。

于是,家人总是尽量弥补我生命中缺失的母爱,给我无限的包容与疼惜。他们也不断教育我:没有母亲的孩子更要争气、自爱、自强。这些,我一直都铭记在心。

很多往事虽已时过境迁,可伤痛还在,而且永永远远记挂。有些感情就是如此这般日积月累沉淀愈深,历久弥新。没有痛失至亲经历的人,实在难以深刻体会双亲安在的幸福。

趁此母亲节,祝愿天下母亲永保康乐。

於PG
4 May 2005
4:52:34 P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吃醋-雁字回时(五)

珍惜(电视剧“千古风流一埕醋”主题曲)
作曲/编曲:无量光 填词:郑国江 演唱: 郑少秋



吃醋,是有典故的。

流传最广、最为人知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劝房玄龄纳妾的故事。

房玄龄协助李世民筹谋统一,取得帝位。李世民为了表彰他的功劳,封他为梁王,还赐他两个美女为妾。房醉意正浓,糊里糊涂地接受。酒醒,房方想起家中夫人,又愁又慌,皇命不敢违,又知夫人绝不妥协。果然,房夫人气得把两位美女赶出府。李世民派长孙夫人去劝说不果后,安排人送去一壶“毒酒”,意即让房夫人或接受纳妾之事,或自己服毒自尽。谁知房夫人宁死也不愿与人共事一夫,遂端起毒酒一饮而尽。众人皆惊,房玄龄更是急得老泪纵横。不料,此酒无毒非酒,乃醋,是李世民为测试房夫人所设,见其意志如此坚决,于是收回成命。

“吃醋”这个词于是成了嫉妒的代名词。

古时候,皇帝有后宫佳丽三千,然而多少位可以三千宠爱集一身?丹青上记载或野史中流传的嫔妃之间利害关系,明争又暗斗的何其多呵。因为嫉妒而产生的醋意,对人性摧残的确潜藏破坏力。而这种感觉又自然得千古不易,根本勿须刻意流传,它难道是自性流露之其一?

据了解,“吃醋”普遍上归为男女感情之间摆置的一个坛子,随时都可打翻了充斥空气的酸味。酸溜溜的感觉,不在其位可当真不知其味。专家说,适当的醋意代表在乎,完全没有就被归为漠视,过度则成为压力与累赘。这跟“撒娇”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著名学者钱钟书说:“撒娇就是在更响的巴掌和更大的奖赏之间跳来跳去的危险游戏!”那,吃醋又何尝不是?

爱情两个字,漫过心头,患得间,浪漫浓清,如此美;患失间,支离破碎,如此零乱。感情就在得失之间游走,信心不经觉空中悬挂,猜疑感又鬼魅般作祟,醋意就如纷飞的细雨散落。

当然,吃醋也非女人专利,男人的醋劲其实可以更狠、醋坛子更大,唯多数都不愿俯首称认。所以说高呼男女平等的新时代,其实仍有诸多不平。女人吃醋叫多心,男人吃醋叫在乎,这跟女人出轨叫下贱而男人拈花惹草叫风流一样地没有平衡感。

除却男女情爱的醋意,其实各种关系之间,都隐藏这种难以理喻的心态。孩子会争宠;学生急着表现以盼取老师的疼爱;朋友之间彼此羡慕又彼此嫉妒的为数也不少;同事之间竞相表现以图获得上司赏识;更有多年媳妇熬成婆的例子,难得孩子取了媳妇,又怨媳妇抢走孩子……等等不尽述。

朋友说这题目我该有很多心得,因为正切中我平时大醋缸的性格。我赌气想反驳,却苦无理由,正如吃醋之际很多时候就是无理取闹的脾气戏耍。

最终,我竟然可以很强词夺理地说:扪心自问,除了圣贤君子,我们谁人不吃醋?(一笑!)


於PG
27 April 2005
3:51:06 P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Saturday, December 15, 2007

查理斯與卡米拉-雁字回时(四)

英国查理斯王子与卡米拉•帕克•鲍尔斯终于步入婚姻殿堂。

今天,如果查理斯是张三,而卡米拉是李四,谁还愿意谈他俩的事?就因为与平民悬殊的身份与地位,公众甚至把两情相悦的嫁娶,形容成“抗议声嘲笑声祝福声声声入耳”的婚礼。自也是因为他俩其中还梗着英国人心中的“英格兰玫瑰”,那位让人民超乎对一般英国王室成员喜爱的戴安娜。

查理斯与戴安娜那王子与公主的神话在他们1981年的婚礼上开演,及后在1996年以离异宣告结束。一年后戴安娜发生车祸意外死亡,八年以后的今天,死因仍是迷团待解。

八年,让查理斯与卡米拉等出一个春天来。

对于他们的婚礼,只要不妨碍司法,我们可以有嘲笑、轻蔑、鄙视等等骚动不安的情绪发泄,这叫自由。当然我们也就得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说实话,我对卡米拉的印象就如公众所理解的那样――“平庸”,至少她就没有戴安娜的风采与神韵。然而,她被形容成开朗活泼,与查理斯兴趣一致,两人总有谈不完的话题,乃至查理斯曾经与他的密友说卡米拉是他在这偌大世界上最好的朋友。我想,这就够了,两个人的沟通远比漂亮的光环与慑人的魔力来得实在。

为了查理斯,她不只戒了烟,还十年如一日地保留了与王子初次邂逅时的发型。姑且不论所有的动机与心态,我们看到的是她也有她的付出与努力。而且,查理斯认识卡米拉远早於戴安娜。缘分与感情这回事,谁能清楚解说对与错?

戴安娜的死与英国王室和媒体似乎脱离不了关系。提起王室,那总是极具敏感的话题。我们就只谈媒体。媒体与人们好奇的心态又是息息相关,在经济原理上就是所谓的供应与需求,这样的连带关系是一直运行不怠的循环。以此类推,似乎好多人对戴安娜的死都得负上一些责任。

我不敢说自己是卫道士,怕人们说我假道学。然而个人的确也不怎么欣赏对感情及婚姻不忠的一群。可我想起有那么一群对出轨的女人愤怒抛砸石头的人,在耶稣面前羞愧地离开,只因为耶稣说:你们当中,谁认为自己没有罪的,就可以向她丢石头。

是的,有些人对戴安娜的情感因她的骤逝而凝固成经典爱戴,怜悯她在三个人拥挤的婚姻中处在受害者的地位,从而反感於查理斯与卡米拉的结合。可他们假如真的有错,那么所有的罪他们会自己承担,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加上三言两语,以图点缀所有绯闻以精彩及热闹。

总觉得谈这课题,有点“八卦”之嫌,惟适时打住方妙。

写於PG
4/20/2005 6:09:44 P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死亡与生命-雁字回时(三)

道家的庄子曰:我本不愿生,突然生在世;我本不愿死,突然死期至。

有生必有死,这在佛家而言,是生死轮回。佛问生死的时距,有人答一百年、八十年、五十年…佛说,生死乃在於呼吸之间,一口气呼了出去而吸不回来,生命就结束了。

生死有时距,可生命却不该有差距,凡活着的,都是生命,是没有也不该有贵贱之分的。

多年前看过两部纪实影片:《死亡真面目》与《生命的呐喊》。影片毫无保留地摊开了人类丑陋的面貌,让我们透视自己如何直接、甚或间接地屠杀动物的残忍,把所有血腥的过程拍摄下来给我们以狠狠的巴掌。

台湾的“关怀生命协会”以“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为宗旨,拍摄以上一系列启示人们关怀所有生命的生存权利和福祉为前提的纪实影片,希望可以唤起人们的自省与自觉,同时提醒我们以怜悯的心情去关怀所有生命,并去感受动物为人们的口腹之欲而牺牲时所受的恐惧、悲苦和痛楚。

影片深远的影响使我坚持茹素至今,已第八个年头。有人笑我傻,为我再也吃不到人世间的山珍海味而可惜。唯自己从不因此而惋惜,反而庆幸自己减少杀业。后来明白,茹素其实也非什么伟大的事情,那是为人者本就应该秉持的本性。

佛家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碗里羹,渊深苦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设身处地扪心问,谁愿将刀割自身…甚至有人以慈悲为出发点地认真以为,回教教义最初说的该是:“诸”肉不可吃……

可人类到底是残忍的。人类自也是满身罪恶的。我们甚至看不到自己身上驮袱着尘世的罪业,只懂得把眼里的、别人的错一再放大!

去年平安夜,我独自在家看《耶稣受难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一部让人看一回哭一回的电影。

我感恩於耶稣以仁慈博爱为世人赎罪的伟大胸怀。一颗敬畏上帝及博爱世人的心,让耶稣毅然接受那杯他其实可以拒绝的苦酒。耶稣向上帝祷告:“天父,祢万事都能做到,别让这圣杯传到我身上…”可却又说:“但也让祢的意愿得以实现” 耶稣最终宽宏接纳所有顺逆以安然,甚至在被钉十字架时还不忘祈求天父赦免世人的罪:上帝,求祢宽恕他们,因为他们不晓得自己在做什么。

32岁的耶稣在十字架上流干他的血,献给世人以原谅所有的罪,这是圣人的勇气。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耶稣一生为传播福音而到处奔波,最后以短暂的生命殉道於十字架,从容就义,留给世人的却是伟大的启示与教义。

我学着包容所有宗教,正如所有教义宽恕人世间的罪恶一般。然而教化不应该沦为言谈或研究,应该予以实践,身体力行来效仿圣贤的足迹,这方是生命的真意。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何苦?惟其生前自在,才能死后逍遥。

想想圣人再看看自己,对于生命,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於PG
13 April 2005
3:25:13 P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爱情保单-雁字回时(二)

“一生一世”、“世纪同祥”、“情系今生”、“百年好合”、“金婚银婚”、“婚姻契约”、“恩爱保险”……

以上种种是现时代具有创新意义的“爱情保险”名头,在网络搜寻站打个“爱情保单”四个字,惊讶发现竟然就有好些国家正热卖这种保险。仔细去了解,才恍然明白各式样名称背后只是典型的“旧酒换新瓶”招徕术,它与一般的保单没太多异处,主要的卖点是“一张保单,夫妻共保”。当然,文字这里不卖保险,详细资料可以自行上网查阅。

现象界的种种有变质的保鲜期,所有会随时间更替的事情都岌岌可危得让人揣揣不安,连触摸不到的爱情也辗转几种心情,甚或甜蜜变苦涩,又如恩爱变无情。人们置身科技物质的格局里,突发其想地用保险加固爱情,犹如激发一种保卫国土的情操,誓死的坚贞不移。

然而,“爱情保险”其实不保爱情。这当中有调侃成份,更有戏谑当认真的出卖,出卖纯洁的爱情以一个桎梏。爱情不是一桩买卖或生意,为何要想从利益上获得保障?我疑惑。爱情不该拷上经济的链条,保险该是生活骤变或困苦以后的援助与安慰,不该是爱情身上的一把锁。为了表面漂亮的“名词”,有人趋之若鹜;为了包装华丽的外表,有人被蒙蔽,实质内涵我们到底看到了多少?

巩固爱情基础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感情,而感情的维系需要双方努力经营与付出。两个人在一起,犹如左手温暖右手,左脚配合着右脚走,天长而地久。

人们这么说:时间能肯定“爱”的存在。所以自古至今我们看林鸟比翼,见蝴蝶双飞,羡慕水中的鸳鸯俩戏水。于是深信情人之间的LOVE是形而上的精神领域,它有新时代的诠释是Listen、是Overlook、是Voice 及 Effort:

爱就是无条件、无偏见地倾听对方的需求。
爱就是仁慈的对待,宽恕对方的缺点与错误,并找出对方的优点与长处。
爱就是要经常表达欣赏与感激,真诚的鼓励,悦耳的赞美。
爱需要不断的努力,付出更多的时间,去灌溉属于爱的良田。

这样的剖析与解构,在网络上流传。网络时代有讲求速度的爱,和转瞬凋零的悲哀,网络自也有温暖的分析文字在我们心田里灌溉,让人为爱动容。

我知道,有些话言犹过早,谁晓得,或许有那么一天,我也会在爱情保单的某一栏里,签下大名,“投降”在这反反复复,无常多变而不敢轻言“不离不弃”年代。人呵,面对众多的考验与诱惑时,就像溺水而不断挣扎的求生者,祈求顺利上岸,来到爱情的安全港湾,然而却有多少人沉入海底,从此淹没。

人之对于爱情,总在盲目与清醒之间游走。

我到底是人。


於PG
5 April 2005
8:32 A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幸福密码 - 雁字回时(一)

沉思的午后,喝一杯弥漫满室浓郁香味的咖啡,惬意的享受。一点偶尔的奢侈里,悠闲地窝在书房写稿,文字殿堂的大门,轻叩。

享受独处的空间,细细品茗时空中放肆慵懒的滋味。

众声喧哗以后,留给我的渐渐转化成欢喜,给予别人的却不定如此。朋友说她患上周末恐惧症,到了星期五,就不断发手机简讯给朋友,想找人陪渡周末。寂寞侵袭感,深刻至极会让人抑郁於无形,崩溃於日久以后。通讯日愈发达,人却似乎愈发彷徨无助。

多大的空间才会显得我们渺小,连许下的小小心愿也微不足道。满心期许不具体存在的“明天”,会更好,于是发现对着夜空等待流星划过的人,当真不少。生活于我们如何?今天不好,总有明天可以盼望,是吧?

想想自己…

总是给日子规划,列出每日必做,其中许多却是对自己空许的承诺。

去年,几乎填空留白的生活,让我烦。我烦,正因为理想与现实永无法是天平上平衡的两端,还时常迷失在抉择的岔路上。他人的,可能类似也许不。每一烦乱就躲进被窝蒙头大睡,鸵鸟心态安慰自己睡醒了一切就会好起来。却总是夜里就突然惊醒,然后坐在床沿望着窗外发呆犯傻。甚或又思量着天亮之前该给自己规划些什么以重新出击。

所谓人生苦恼,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勿须比较轻重与多寡。

有人疑惑有人问:幸福究竟是什么?有人回答有人展现解构幸福密码的才能――

多看自己所拥有的,不看自己所没有的;见证自己蜕变而微笑迎接;了解生命创造自己的未来;无时无刻在感恩中渡过;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很多很多关于“幸福”的书籍相继面市,不容我多着冗言,其他人可以剖析讲解得更深入更详尽。

我只能提醒自己,长大乃至年老,就顺其自然,不需再羡慕天真无邪的年代。可以回味过去,但不要沉溺于回忆。在埋怨及懊恼中裹足不前,愈发显示自己的怯弱与孬种形象。老掉牙鼓励自己一句“一步一脚印” ,然后把“怨”埋起来,就可以慢慢明白“一枝草一点露”的古旧道理。

小时候听的童话故事,结局总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上一代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幻想?我们又为下一代编写什么样的童话?孩子们是否也能在未来前程的压力与期许下,明白故事的美满结局需要真实经历与深刻磨炼来划上句号。大人们又是否可以在与孩子们分享成长过程的喜悦当中,也悄悄告诉自己:幸福要懂得把握,更多时候需要善于营造,但绝对不是等待。

所谓幸福,其实就在感恩与珍惜的持续中,继续保温。

如果您还在寻找幸福,与您分享这篇浮荡于幸福的拙劣文字。

如果您已经很幸福,那祝福您永远永远…


於PG
2005年3月27日•星期日
5:28:38 P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Sunday, November 18, 2007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 舒卷余情 (二十四)

“舒卷余情”这专栏名,是老师自宋词里给我提选出来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此〈添字采桑子〉的上阕,有李清照蕉心似卷缩的情、蕉叶般舒展的意,更有我寄寓那一舒一卷,欲说还休的情意。她〈一翦梅〉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绪,几番映影在我案头的电脑荧屏。紊乱的心、零散的思绪,让我在键盘上敲打组词编句成文的过程里,亏欠编辑以我常拖稿的罪过。在此赔罪,谢过。

也谢谢朋友善意的点评,家人建设性的提议。他们用诚意定期读我的文章,让我感动。有时候在想,或许我的读者也就只有三三两两那我身边的亲友而已,很是惭愧。自己渐而年长却无甚作为,更无法在这个时代调适一种适度的心情,跟着节奏却凌乱的步伐,像摆渡的船,摇荡。

船,搁浅在码头上那长长的桥边。而桥融合于景的优美却不限于码头的一框视野。在想诗人卞之琳的的四句现代诗,更可多番揣摩以增添趣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有人用哲理来阐释,也有人用情意的角度来赏析,我却想用自我观点来诠译。想像自己是站在桥上,涂途写写来转化风景以文的人,而读者则是楼上一并把我揽入眼帘的人。夜里写稿时那窗外的明月装饰予我一片皎洁的银霜,那我也期望可以借文字来装饰别人的梦。而读者梦中的山外山,楼外楼,可不知有我纷飞于床前明月光的只字片言否。

写稿是我的一种寄托,而电脑让我有所依赖。朋友通过电话对我说:伤心时,别尽往坏处想。电脑一开,可以听歌、看电影、写稿、上网,就不难过了。是没错的。那时他听到了我电脑正播唱着银霞的〈云知道你是谁〉,还说这部电影他看过。好高兴我这个年代的朋友也和我一样喜欢不属于我们年代的事物。爱怀旧的我,总不忘从小陪奶奶看闽南语歌仔戏、陪爸爸看邵氏经典电影、陪姐姐看双秦双林时代的爱情文艺片的日子。所以,有人说,我很“老”。所以,当长辈唱一句“美酒加咖啡”,我可以接一句“我只要喝一杯”。

现实里,我这素食主义者不喝酒,却是每天至少一杯咖啡。某天晚上十一点煮热水来泡杯牛奶,室友以为我这常熬夜的夜猫子又要藉咖啡来提神,赶来阻止。她总说喝咖啡伤身,几乎成了我的营养顾问,我却常笑而不语,心里感谢她的关心。身边的朋友常说我这可以饼干面包当正餐的女人很好养,却又常讥笑我的一脸“菜色”。这些朋友,有说我是吃草动物却乐意陪我到斋馆用餐的,也有煲了药材汤送上门来给我进补调养的。他们没要求我什么,却为我付出太多。

我知道我写的文章不能让人感觉朋友一样的窝心、更无法像老歌旧电影一样让人怀念,但却有我几番舒卷的真情意。喜欢这段躲在房间面对着电脑写稿,让“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日子,喜欢写着写着就可以把伤心难过的事情暂且抛开的感觉。这样子,心有点依靠,一个人在外就不那么孤单,然后上文所提到李清照词的下阕,我就用不着了: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18 July 2003
4:30:48 PM
写於槟城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Saturday, November 17, 2007

卧看残月上窗纱 - 舒卷余情 (二十三)

我现在必须暂时借助拐杖来行动的脚,以后除了走路,再也无法做运动了。连续三个月累积下来的伤,要说一波三折可以,调侃说无三不成礼也没错。第一次,车祸脚被摩托砸伤;第二次,跌倒膝盖脱臼;第三次,膝盖软骨裂而移位。

一直自以为无甚大碍的患处,是X-Ray照不到的伤,磁性共振影像仪(MRI)出来的报告结果,必须动手术来一刀斩乱麻。于是,注定了任人宰割的命运。想起那句“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突然觉得人其实脆弱得很。

入住姐工作的医院,医护人员很多是姐的朋友,他们对我很友善,从病房到手术室,一直给我安慰和鼓励。其实我也不怕,因为注射了麻醉药,安了氧气供给,就留待医护人员去忙了。手术以后缺陷的脚,朋友说那也不打紧,因为你走的行业是文的,不是武的。听起来,好像根本没什么好烦恼的。可是,总觉得很不是滋味,面对一只再也无法逞强却看起来无恙的脚,不晓得该庆幸还是怨叹。

我不是听天由命的宿命论者,然而很多事情,依旧觉得是祸躲不过。看到医院里的病人,我更觉生命如流星刹那划过的短暂里头,许多许下的愿,根本无法实现。我不晓得像我姐他们这些医护人员,如何去看淡每天所面对的生老病死常态。或许习惯了,也就麻木了。

我邻床的病人,夜里会常常不自觉地呻吟。听护士叫她禁食等的叮咛,知道她第二天也必须动手术。我想,她怕,只听她一直向电话另一端的人哭诉。她夜里睡不好,我也一样难眠。想起冰冷的手术室让我的体温降至摄氏34度,还有清醒后未尽消散的麻醉药力,让我几番呕吐,食不下咽而唯有吊点滴的经过,一点点难过。难过我在爸也住院的期间动手术,照顾不了爸爸。医院里,爸爸那儿病起萧萧两鬓华,而我这里卧看残月上窗纱。兄姐们两头关照,又忙又耽心。

出院的那天,坐着轮椅去探望爸爸,见他气色好转,病情好了些,心也才安了些。长大了,就必须承担父母年老病弱的无奈,很多事情纵使释怀不了,也要努力学会放下。

感谢纷至沓来的问候,朋友们对我的关怀,这是我继〈高山流水〉后第二次对他们言谢。朋友的精神扶持,家人的贴身照顾,除了感恩,还是感恩。当然,也不忘谢谢医院里照顾我的医护人员。而我则趁这专栏的尾声来说出心中的话,写出从未笔触的住院记。


11 July 2003
4:10:19 PM
写於槟城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Friday, November 16, 2007

正其位 - 舒卷余情 (二十二)

我常困在联邦大道长长的车龙里想,那瘫痪的交通,苟延残喘的岁月还有多长。电台DJ也常定时播报哪条大道面临交通阻塞。很多报导中的大道天天都面临如此困境,所以不说也罢。

很多时候人们不明白塞车的原因,只被动得像傻子一样不敢越轨。动弹不得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前方发生车祸了,然后路上爱管闲事的车主放慢速度来东张西望;或者是车子抛锚挡在路中央了;又或者是汽车随意停放等。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往往是有些路你走着走着,无端地,一直依循着走的道路会突然不见了,驾驶者赶紧左塞右挤,交通也就这样由顺畅变得缓慢。

那样子情急时又不爱打讯号灯的车主,朋友常讽刺说他们买车时忘了吩咐不要安装,那就可以省一笔钱。我笑了,笑这时代四通八达的交通里,我们除了自己守规矩,更要注意别人的不守规矩。

朋友近来说了个实例,有个大马人到西方国家去,在人家时速70公里的大道上以时速120公里开车驰骋。突然有一架直升机在他车子的上空腾飞着,原来是人家效率快、科技高的交通警察上前来给予警告(仅仅给予警告是因为对外境者通融)。我听了,不觉地想起了南北大道上那些常给我打高灯后超速驾驶的车主,再次哑然失笑。

交通会乱,是因为驾驶者不守交通规则所至。同样的,社会会乱,也是因为人们没有各司其职,是因为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诸如种种人伦败坏,道德沦丧的报章报导,很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那些挤不进报章小小版位的事故,可能更多,更令人发齿,或更惨绝人寰。所谓世风日下,是我中学时期写议论文时常提起的论点,而这论点却像癌细胞扩散,绝症般面临死神的召唤。看来不只交通瘫痪,真正苟延残喘的是世间上的我们。

不正其位的结果,很多人不愿费时去想,事实却着实令人耽心。试想,如果银河系的星球也像我们人类那么叛逆、耍脾气、闹别扭的话,那么我们的叛逆期再长,或者性格再怎么无赖,也抵不过地球赌气的脱轨。再说,我们人类的残忍,也敌不了空气霎时消逝的无情。这些大自然的赋予,我们受之,总以为理所当然而很少懂得感恩。

说得再刻薄点,那些家禽难道不正其位?活该被人类宰杀成为碗里羹,桌上菜吗?有个想培养慈悲心的朋友,初一十五持素吃斋,却只吃半天。午餐如果过了下午一点才吃就可以开斋。我不禁莞尔。这样子,慈悲心在哪儿?不杀生,可以无关乎宗教信仰、无关乎饮食健康,因为那其实是我们身为人所应坚守的,最基本的本分。

然而,我们往往会为自己找借口,尤其为自己不正其位而脱罪时。


6 July 2003
2:27:25 PM
写於槟城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Thursday, November 15, 2007

梦与诗 - 舒卷余情 (二十一)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大将事业社社长傅承得先生曾经在我邀请他当主讲人的座谈会上,现场清唱过这首胡适的〈梦与诗〉。他唱的版本,与我车子里播唱孟庭苇所演绎的一样。每有朋友问起,我总回答:我爱它。爱它诗与歌的结合。主观认为,举凡那些由诗谱成曲调唱成的歌,韵味奇浓。

不管是平仄有韵的古体诗,抑或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后走入了时光隧道的现代诗,都有诗人灵魂依归的价值存在。就像朋友所说的:写诗的文人,虽也写其他文类,然而最看重的,还是诗。于是,他们出版了一本超过本地书籍普通厚度的诗集――300页的《有本诗集:22诗人自选》。“有本”名字的起因,相信源自於他们所创办,却已停刊而计划复刊的《有本杂志》。书还未出版之前,朋友就预定了我这购买者。其实很想对他说,朋友出书,我无法不支持。

出书,是写作人补圆一个梦想的过程。想,自己也曾经历出书的阶段,只不过还要包办卖书的滋味可就不好受。向朋友兜售,他们多说不甚看书,言下之意是不想买。可是,想来朋友一场,转以赠送,他们却又欣然笑纳。诸如种种,令人气馁。于是乎,这样的梦,有了缺陷。自不能怨周遭朋友的现实,只不过这社会的读书风气与文化氛围难免让人有所感慨。马华文学书籍,一直难与畅销挂钩,偶有异数,那是奇观。鉴此,我祝愿朋友们的诗集能以22个人的名气或力量,让销售量乐观。

近来有位朋友出了一张DIY DEMO专集《MUSTHANKS》,我自也希望他能够闪耀出漂亮的成绩。当然,身为音乐人李伟松所签约的创作人,大家都对他有信心。这次的专集发表虽是他自资发行,却有其诚意所在。撇开作品素质不说,单就由他母亲亲手缝制的牛仔布CD封套,就可设想那里头藏有多少心血投注与期待。我和他,虽相识却不相熟,只不过当初大家曾在《光华日报》青广场属下的耕梦工作坊里一起合作。年度演绎发表会时,看他们在槟州大会堂的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创作歌曲,总觉得那股创作的热忱将有所作为。果然,我离开槟城四年,常有他们的好消息传来:屡在歌曲创作比赛中获奖、售卖作品于海外知名歌手,签约唱片公司或音乐人等。他们,也就渐渐有了名气。

诗集也好,专集也罢,都是朋友心血的结晶,也都是梦想成真的结果。诗人不经意的情感流泻,让人错觉他们对文字的玩弄与嬉戏,行数或断句的编排,想必不是顽固的执着,而是灵活变通显现的神韵。看得懂是知音,看不懂是没有共鸣。好比如歌曲,无法处处迁就听歌者以投其所好,那应该还有创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毕竟,喜好这回事,主观得可以。而创作本身,原就是更自我的生产。因此,别人无法了解的,我们倒可以悠然回以一句: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28 June 2003
8:54:11 PM
写於PJ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07

夜雨寄北 - 舒卷余情 (二十)

姐姐从槟城打电话来问我住宿有没有遭水淹,才发现自己连日来没看报没听新闻报导,不晓得首都发生严重水灾。有说这旱季里不寻常的狂风暴雨是风向逆转所至,且不论是天灾抑或人祸,只知道灾区严重高涨的水位,甚至可以淹没一个人。

我居住在地势较高的八打灵再也,每天照常开车上下班,对于多少灾民为家园遭损而心碎,及多少车主为汪洋中浮沉的车子摇头叹息的心情,毫不知情。后来看了报章报道及身受其害的朋友叙述,才惊觉何谓欺山莫欺水。

据住在旧巴生路的朋友所说,洪水来袭,不消多少时间就几乎把家园给毁了。天色趋暗,眼看四周就快漆黑一片了,雨仍旧在下,水位也一直上涨。他们正计划爬上屋顶逃生时,却突然想及会否导电。于是父母牵着孩子,哥哥背起妹妹,一家人逃生去了。经过大水洗劫的家,泥泞一片,家具电器都报销了,其中一面墙也快塌了。洪水来的时候可吓坏人,善后的清理工作则累死人。朋友说的时候,一脸无奈,眼里还泛着泪光。

我小时候最深刻的的水灾记忆,是与母亲一起的。那时候,妈妈抱着三、四岁的我,想到舅舅家去。幼小的我不懂得阻止,只觉得妈妈的臂弯就是最安全的港湾,而执着的妈妈,一心往前走。看着不退渐涨的水,我开始怕了起来,鞋子不经意中就掉了,跟着水流飘啊飘。妈妈弯身拾起,再看看我,就转头回家去了。妈妈在水中为我拾起一双鞋,就像拾起一撮危机意识。

看了一位朋友的专栏,看他用文字为独立广场底下被洪水淹没的Dama House以及艺人馆而哀悼。念戏剧的他,对自己熟悉的场景有所眷恋及惋惜,并不为过,而我也赞同他的慨言:“这诚市依然热闹”。或许我们为了不想负担太沉重的记忆包袱,于是丢掉了令人难过的、令人哀叹的、令人哭泣的……

我小时候听来的神话故事,说着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交战,战败的共工愤而撞倒撑天的不周山。霎时间,山崩、天塌、地裂。森林起了大火,洪水自地底下喷涌而出,豺狼虎豹、龙蛇猛兽也出来逞凶,人类面临了空前的大灾难。女娲心痛人类的劫难,于是炼石补天。这故事,很多人都懂,却不明白那灾难只空前而不绝后。地球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海洋,说不定哪天沉睡的共工还会再发威,到时候,女娲在哪里?治水的大禹还在不在?有的,只是像我们这些贾宝玉口中所说的“无才可去补苍天”的人而已吧!

写这些,给北方的家人,告诉他们,我虽然对首都水患一事后知后觉,却没忘了妈妈提起鞋子带我回家的记忆。想,何当共剪西窗烛,再告诉他们,种种始料不及的天灾人祸,绝不能以杞人忧天那么简单的思想来掩饰自己的无力感。我们其实可以避免很多很多伤心的结局。


21 June 2003
8:48:10 PM
写於PJ
刊登与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Tuesday, November 13, 2007

人到情多情转薄 - 舒卷余情 (十九)

我姐她近来“爱上女主播”,一套韩国电视剧,百看不厌。她说喜欢剧中男主角张东建对女主角蔡琳的专一。

说起专一,就想起情义。男女之间,有情有义的,在乎曾经拥有,更在乎天长地久。古诗〈上邪〉就有着生死与共的誓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样一种在盘古开天辟地之下有缘一起看落日,尔后相约在天地合时一起走入末日的山盟海誓,多么刻骨铭心。

可是,时代变了,科技时代讲求速度。很多爱情与婚姻也就不再那么讲究,可以草率开始,更可以不了了之。教书时的学生当中,很多都是父母离异下的受害者。某个学生的父母没来领取成绩册,关心地问她家庭状况。只见她轻描淡写地告诉我说父母离婚了,跟随爸爸,同一屋檐下的,还有姐姐和狐狸精。我很讶异地睁着眼睛看着她,不相信那是出自小孩口中的话语。只听她又补充说明:是啊,狐狸精,第三个了。我霎时无言以对。

这就是我们所谓进步的社会?我们是否在某处走错路,乱了步伐?偶然从网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以前的父母有很多孩子;现在的孩子则有很多父母。多么讽刺,多么一针见血。显然的,社会越开放,人心也就越不受约束,还可套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放肆。

总是不想婚姻的结局应验不了当初结婚时众人的祝福。无言的结局令人无言以对。前些时候,有个朋友与先生分居了,我们前去慰问,她很开心也感谢我们的关心,只是话到嘴边,泪水就滑落。看她流泪的模样,很想陪她一起哭、一起难过,就像中学时期失恋的朋友向我哭诉时,我也会陪她湿了眼眶。后来又有个朋友的丈夫抛弃她和孩子,没有教育背景又无甚工作经验的她,为了生活,被迫到酒廊任倒酒女郎。一听到这消息,就心凉,真宁愿它只是电视剧情,然而毕竟现实无情、折磨人。

爱,到底该蕴涵多宽阔的包容?它不是应该有个坚守的承诺吗?生生世世的诺言原来会随时间而变质的。那么爱情不就得标上有效日期了吗?诗人张籍写〈节妇吟〉,一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让人佩服古人那一种坚持守节的恒毅精神,虽然也精神出轨,但她毕竟不是出墙的红杏。我当然不觉得那种压抑的精神就是好的,更不苟同贞节牌坊是一种正面性的褒扬,也很难原谅古时候休妻的妄为。尤其无法接受现今离婚率的大幅度提升。只认为,有了情义,就该面对,而不是逃避。

难道,“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14 June 2003
11:38:20 PM
写於PJ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Monday, November 12, 2007

圆圈圈 - 舒卷余情 (十八)

以前阅读课本,从没联想过它是多少人的心血结晶。真正着手做了,才知道它像农夫耕种而来的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公司的编辑每人负责一本课本,包括教师指南。从投标开始到印刷出版,必须用大约一年的时间来完成。每回呈交上去给课本局,回来就得大幅度修改。这样子开会讨论,一改再改,总得花上好多的精神与时间。

老板、上司还施加压力,说除了不赚钱的课本,作业簿还是得继续出版。于是,我们天天加班,成了公司的奴隶。下班回来,夜了累了,就睡了。明朝睁开眼,就又要上班去重复同样的步履。赶着交书给课本局的日子,工作至凌晨甚至在公司通宵达旦也是常有的事。课本局官员常说,为了让学生有高素质的课本使用,再累也要做得最好。我们心里自然认同,只是精神上似乎并无能力支撑。于是,同事之间彼此“交换”诸多的埋怨。

近来也常有朋友埋怨及厌倦千篇一律的生活。我想,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圈圈,我们围着中心绕圈走,却走不出一个不缺口的爱。假如我爱惜自己,就应该对得起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可是,我似乎对自己亏欠太多,比如:规律的生活、健康的体魄、天伦之乐、朋友之谊等。赶路的人走累了,想在圈圈里头休息,给自己一片宁静的天空,却发现自己埋怨太多生活的不如意,也总在埋怨中缺了个片刻的休闲。多少人如此?多少人为此周而复始?而我,一样俗不可耐地过日子。

重看去年为某杂志写的专栏稿,发现它记载了我当时的心情与生活;发现它说的话都成了遥远的过去;发现日子一过,就什么都惘然。当时的不如意,如今看来,也不过小事一桩。甚至是当时非常生气的事,都成了幼稚的事件。于是,我开始讨厌自己为一点小事就发狂的脾气,更讨厌自己缺了海一样宽而有容的浩瀚胸怀。

在某本书里看到作者引用著名诗人爱得文•马克翰的诗句,很有意思,于是记了下来:他画圈圈拒我於千里之外/那异教徒、反叛者、该嘲弄的对象/但是爱心和我却有战胜的心智/我们画个圈圈将他包容其中。诗人年届退休之际,发现财务委托人已将其退休金挥霍殆尽。他的内心混乱不已,于是试着以画圈圈的方式来宽恕对方。我想,既然走不脱圈圈的宿命,我们就只能画出更大圈圈,让自己走得更广阔、平坦些。

课本再难做,工作再繁忙,也得做。想摆脱,也不无办法,辞职就是了。朋友常这样对我说: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就转出一个更完美无缺的圆圈来善待自己与他人。


7 June 2003
04:30:12PM
写於PJ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Sunday, November 11, 2007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舒卷余情 (十七)


以前的室友,看了我写〈同桌的你〉,说她更喜欢老狼的另一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那时候她打工赚钱买了收音机,我于是特地从家乡把老狼的CD带来借她听。我们夜里睡觉就开着歌,听老狼沉稳的歌声至睡着为止。一间屋子三张垫褥,毗邻而睡。外地学生不买床,一来省钱,二来免得搬家辛苦,于是也就没有“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后来她搬走了,偶尔回来,家常便饭的闲聊就不觉让我想起夏宇那首常被引用的诗,《甜蜜的复仇》:“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老的时候/下酒”。所有走过我们生命的人,都可以是老来下酒的菜吧。怕只怕我们在加盐添醋的过程里,腌得不够好,等不及人老,就变质了。

读书的学生忙考试、工作的人忙赚钱,地球公转又自转,而大家各忙各的,或者更优雅地认为自己过很充实。哪段生命出现的哪些人都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成了腌不起来的影子。于是,很多人匆匆走过生命、渐渐淡忘往事,也同时遗忘如何关心与付出。

去年看罢描述亲子关系的中国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心里淡淡然又戚戚然,很感人。清淡的画面、平淡的节奏;简单的感情、复杂的情怀。看起来矛盾的情感纠缠,全因重重误会引开端。父子关系本来也无甚复杂的感情可言,然而彼此隔着鸿沟的情怀却着实不简单。孩子小的时候,做爸的出外送信,一山接一山,一村又一村,甚少回家,父子俩的感情陌生得可以。孩子以为爸不爱他和妈,甚至没叫他一声“爸”。长大了,孩子开始爬爸爸攀过的山、涉爸爸渡过的水,才明白,“出门在外的人,总是有很多原因,顾不上想家”。“原因”,就是为了给山里的人送信,为了给那乡村僻壤的村民捎以温暖的讯息,甚至亲自予以关怀。

做爸爸的错过了孩子的童年,而孩子几乎错过了爸爸的晚年。人,很多时候都在错过以后枉自嗟叹。就像很多人为了理想而离开家,把背影留给伫立在门槛上挥手道别的家人,然后独自在繁华的都市里忙碌而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没想过理想实现以后,或许就无家可归了。

我爸他从未爬山涉水,却曾顶着炎阳,汗滴劳作於这块土地来养活我。如今我却为了一份在办公室里享着冷气的工作而离开他,心里头不无难过。办公室的冷气太冷,外头的炎阳太热,这世界上,很多事情,总是无法刚刚好。小时候,父母亲希望我们快点长大;长大以后,我们希望父母亲慢点年老。人生总在希望中,慢慢溜逝我们原有的“现在”。希腊故事中的潘朵拉盒子,流泻了无数邪恶的脾气毛病於人间,却把人类的“希望”永远地隐藏起来,让人类永远得不到希望得到的。然则,神话终究流传而已,现实中无法兑现的愿望,多少人为所至。

其实,回家,原是简单的一回事。“回家是美好的意识和行为,象征的是守回本分的‘承诺’”,我喜欢的作家董桥这样说过,就在那篇<回家的感觉真好>一文里。可是,我每一次回家,总感觉又缺少了一些东西,就像我爸的健壮,还有从前睡在我上铺如今却嫁了出去的姐姐。感觉总是如此这样若有所失。

近来有个同事辞职,公司里大伙儿聚餐为她送别。她的离开,是否也会重复我们与很多人分别以后就失去联络或不再有所牵连的规律?不得而知。只是无端又让我想起旧室友所提的那首歌:“你问我几时能一起回去,看看我们的宿舍,我们的过去……”是的,时间过了,就是过了。

我们众里寻他千百度,忙碌追求某些东西,却忘了回头看看最初与我们同在的人、事、物,或身边最珍贵却不懂珍惜的拥有。或许有一天的蓦然回首,我们将会知道,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0 May 2003
1:30pm
写於PJ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Saturday, November 10, 2007

无语东流长江水 - 舒卷余情 (十六)

有一次在吉隆坡富都车站等候长途巴士时,旁边站着两位来自日本的背包旅者,很阳光的年轻人。为了表示友善及欢迎,我凭着一句起、两句止的微薄日语对他们说:“おげんぎでしか(ogenki desuka)”。只见他们赶忙翻找会话手册,然后吐露一句同样的问候“你好吗?”。语言不通的我们,不觉地相视笑了起来。我想,笑容毕竟还是国际的最佳语言。

只怪自己当初没有恒心把日语学好,考会话及阅读时,短短一篇文章赚了我满头大汗。回家恶补一轮后,笔试出来虽是一个漂亮的A,但毕竟只是最初级的日语考试,没什么值得骄傲。像我这样连英文都无法得心应手的人,实在没有以掌握语文为荣的本事,更逞论面对一种从小到大完全陌生的语文。

单语、双语或多语都好,懂得越多好像就越显示社会地位、越有保障。于是,语言披上了商业价值浓厚的外衣,不再只是扮演表达感受、交流的单纯角色,或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它开始炫耀自己华丽的包装、开始展示独有的锋利或威力、开始潜伏了伤害人的危机。这可就与人类最原始时期学语言的意愿有所出入了。

最初,语言为了沟通交际而学。从呱呱坠地开始,所有从口中说出来的话都是陌生的,一切从最基本学起。忘了什么时候开始说出第一句话,更忘了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只知道长大以后,不能排除生长在这个国家所必须面对接受多种语文的教育。然而,多而不精,广而不博,亏我们还自傲自己对多语的掌握,可是能够真正掌握好的人能有多少?不标准的华语,也敷衍而过;英语说出太多不自觉的“lah”是一种错;马来语偷取太多音译外来词汇更是说者自以为是的过错。方言嘛,更是南腔北调各踞一方来渐渐“本土化”。所谓本土化,其实就是语言大杂烩,失去了最纯净的腔调,甚或语文语法。但是,显然的,我们倒还是自得其乐,乐在其中。

近来和久未联络的童年玩伴见面,惊觉他已说得一口流利的华语,那可不是我以前所认识的他,难得他以英校毕业生立志再给自己三年时间学会读和写华文。听罢,我不觉惭愧于自己的“知足常乐”及“安于现状”。当然,我其实更崇拜於对自己母语以外的语言也有所掌握的人,因为语文与文化息息相关,深入了解多元文化的人,也就懂得使社会更有文化。然而,退而求其次,我觉得每个人至少得对自己的民族母语有所掌握与坚持,坚持认识本身源远流长的文化,否则,还有什么值得骄傲?总是在想,只有那些懂得皮毛的人才会自我陶醉的吧。

至今还记得美丽的日语老师名Misako Takada,只是她所教授予我的,已如老水还潮回退了,知识像舢板搁浅已久,久而朽,朽木不可雕也。不可雕,当然还由多种理由促成,最大障碍还不外是自己的懒散。懒散没有医疗法,但我倒庆幸自己还懂得惭愧於本身的惰性。或者我也常用这样的话语来安慰自己。又或者以鸵鸟心态来重复对自己说:笑容毕竟还是国际的最佳语言。这当然是借口。但其实也没错。不是有句话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话好不如话巧”吗?言多语失的呀。

江水悠悠无语东流,它不说话、也不反驳我们借用它以比喻岁月不居。偶尔的咆哮,却让我们知道它生气了。如果我们继续错误使用语言、继续说着用人心左右及支配着的恶言恶语,那么有一天这地球或许也会生气而爆发了我们听不懂的说话。这样一来,我们学再多的语言也枉然。

世界之大,风情万种,绝不是呆在井里守住一小片天空的蛙儿想像得来的。


23 May 2003
1:30pm
写於槟城
刊登於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Friday, November 9, 2007

同桌的你 - 舒卷余情 (十五)

今年初,我到外甥女就读的小学去看她,刚上小一的孩子免不了会哭泣。只是这个孩子特别紧张兮兮,铃声一响,会一阵惊吓似地赶紧入教室。姐说孩子上课觉得压力,近来少吃少说话,小小年级已有“Monday Blue”。我小时候也像她,星期一早上一醒来,就坐在沙发上哭。姐紧张不已,我只管哭着说:“呜……今天考试”。
   
外甥女近来也为考试所困,没有人向她施加压力,她自己却显现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因此,上课时,同学传了张字条给她,写着:晓琳,你看起来不快乐,不快乐来我这。她折了起来,收进书包,却让我们发现了这小小的稚子情。
   
除却考试的梦魇,上学的日子可就乐趣无穷了。同学之间偶尔的怄气、斗角都只是生活上的小磨擦,没有这些小涟漪,平静得来则无聊极了。曾经年少的那段岁月,只需把书读好,就什么也别烦,多回味。
   
中六应考的那段时期,抒解压力的简单消遣不外听歌,反复听着中国歌手老狼唱〈同桌的你〉,就想起当年同窗苦读的小朋友,依稀记得同桌或邻桌同学的模样:鼻涕常挂的邋遢样、整洁有礼的好模范、勤奋好学的、小气爱哭的、逞英雄的、公主型的……都有。爱吵架又忍不住和好的年代,有青苹果的涩味。一口口吃完,大家就转眼长大了。
   
考完STPM等放榜期间,我当起小学临教来了。学生当中有个孤儿,最顽皮捣蛋,同学们好像都很讨厌他。他退学时手里捧着同学们送的礼物,泪水一直在眼眶打滚,我方才知晓,孩子们纯洁的心灵没大人们复杂,他纵然捣蛋,同学依然爱他。他走后的第二天,学生对我说,“老师,耀明不在了,要不要把他的桌椅搬走?”我才恍然,因为他捣蛋,所以坐的是特别位,紧靠着老师桌子的侧边。
   
顽皮捣蛋,不代表坏。坏孩子不懂得感恩,但是耀明会哭着说谢谢。他的桌位空了以后,我突然发觉这样的位置让他以后回忆不起同桌的朋友。这当然也并非重要的事情,只不过,可以多留一些回忆,总归是好的。更何况,我不晓得他退学,是不是就等于辍学。未来,对一个小孤儿来说,都是茫然的。
   
上美术课时,我让他们做卡片,耀明很用心地作了一张教师节卡给我,那当然不是精制的,但将会是我永久的收藏。在这向前看又向钱看的社会,回忆,价值多少,没人晓得。我倒以为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总比教他们如何应付考试来得好。或许,我也只能希望耀明以后想起“同桌的你”,就会想起当年他桌位旁每一位对他打骂,却也关心他、爱他的老师。
   
这几天我回家来,晓琳编了一首她自己的歌,唱给我听:“我爱星期五,星期五……”那当然,因为,紧接着星期五,她就有两天假期。想着自己一星期七天都得上班,还必须埋首读书做研究的日子,就愈发羡慕她的简单生活,偶尔的Monday Blue,总比我们一忙起来就分不清哪天是星期一来得好。
   
懂得生活,是一门学问,成就不代表成功,赢了物质拥有,却输了精神领域,那多可悲。我想,社会必须对小孩的成长历程负上好大的责任。看见他们,我想到自己;然而看到自己,我又想像以后的他们。盲目忙碌,不是我要的生活,我也希望偶尔空闲,可与当年“同桌的你”,聚一聚。或者学着小朋友对你们说:不快乐来我这。

   
16 May 2003
4:41:48 PM
写於槟城
刊登於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Thursday, November 8, 2007

一片伤心画不成 - 舒卷余情 (十四)

我称她大姐的一位学姐,不管是在新加坡、日本或墨尔本,都不忘寄封电邮来问候。相继毕业以后,大家甚少会面。去年她结婚,难得大家又再聚首。大姐夫相貌堂堂,两人匹配起来,可是郎才女貌,登对得很。后来我到一间购物中心的婚纱店外,看到张贴着的他们的婚纱照,很漂亮。原来那家婚纱店也把他们的婚纱照刊登于报章、杂志当广告招徕了。

所有漂亮的倩影都摄入往后梦萦魂绕的回忆里了,又或许留待后人去反复揣摩,像蒙娜丽莎解不开谜底的神秘微笑,容许再三思量。巴黎罗浮宫里的观画者,不管有无鉴赏能力的,似乎都对达文西此幅画情有独钟,于是,其周围的画作顿时显得黯然失色。

画家灵魂投注的画作,纵然诡谲,也是凄美,辗转流离一番,鉴赏出来的评语报告就不胜枚举了。就像经久留世的文章,你我都爱读,而且印象深刻。朱自清淡淡然的〈背影〉,你可以不爱它,但是无法否认提起父亲的背影,你会想起它。“蹒跚的背影”,我十多年来一直铭记着,仿若一幅停格的画面,然而毕竟是不在其位,不知其味。从我爸还健壮到如今真的“蹒跚”,终于,体会了老者暮年时作后辈的无奈。心里于是反复涌起老掉牙的投诉:岁月无情。

翻开报章,图文并茂,是无语问苍天的新闻为多。新闻报导像海潮,今日起一浪,明日后浪推前浪。潮声此起彼落,亏了弄潮儿还承受得住潮起潮落,独怆然而涕下的能有多少?歌德语录有言:“人类就像海,虽然拥有各种不同的名字,结果却只不过是盐水罢了!” 眼泪也是咸的,为何流?为谁哭?喜极而泣除外,流泪是感伤为多,只是,那也只不过是盐水罢了。哭过以后,还得赶紧把泪擦干,因为明天依然要继续。

世间一切的人、事、物,较特出的才能流传,有价值的才能撰入历史记载。芝麻绿豆的小事毕竟发生过,却得将就取舍因素而被忽略。平凡的小人物也得两边排开,作揖拱让,为历史上的大人物铺红地毯。所以,日复一日,报章换汤不换药的天灾人祸,开始麻木人心;或许,我们也已开始适应。

昨日呕心沥血的画作,今日价值不菲的古董;昨日的流行曲,今日的经典老歌;昨日发生的新鲜事,今日历史的记载。欢欣的喜事我们才会想要留念,所有伤心的,都望逝水东流。于是,自我收藏的相片,纵使泛黄了,也还镶嵌着当时的微笑。只有那些悲愁、伤怀的,才悄悄走入博物馆,走入有待被遗忘的空间。

历史积累,巍巍然,如峻峭的高山。会否?终有一天,背影也蹒跚。毕竟,岁月无情。

家里高挂一幅漓江帆影的水墨画。我喜欢。前两年于绿野仙踪国际书展给讲座时,中国漓江出版社送我的两本桂林与漓江画册,更喜爱。千峰倒影画不如,山水如斯美矣,假如造物者赋予我们的只是满目疮痍,又或者有一天山山水水被夷为平地,我们又将如何自处?届时,倒真是伤心过了头,哭也不是办法了。只是,有谁愿意把未来预测成不好的状况?可以得过且过时,姑且苟且。

高蟾〈金陵晚望〉诗言:“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可以为画者功力不够深厚或有所顾忌。然而,我更主观相信,人到伤心处,提不起笔,画不下手。纵便画成,也不过因为观画者本身已然懂得伤心;不能了解者,依然无关痛痒,充其量,只能做无谓的看客。于是,韦庄〈金陵图〉一诗所反驳的:“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我倒不多着墨以言之了。


10 May 2003
5:52:49 PM
於槟城
刊登与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Wednesday, November 7, 2007

高山流水 - 舒卷余情 (十三)

曾有一段时期,我把“高山流水” 这首曲子配以《红楼梦》十二金钗的图片,来当成PC的Screen Saver。当然,两者自是无所关联,只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就无限感慨于曹雪芹及高鄂的红楼之笔。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及惜春各自的命运及下场都应了作者苦心的谐音安排,莫不是“原应叹息”,也总令人不免感叹人生几何?

初中时学会背诵李白的〈将进酒〉,却不懂个中滋味。虽也画了幅李白金樽对月的画,但总不能了解那种“与尔同消万古愁”以尽欢得意人生的无奈。李白好杯中物,狂妄浪漫,虽曾让杨贵妃为其磨墨、高力士为其提靴,却终究官场不得志。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还不足以掩饰他的落寞,于是,置酒会友成了人生一大快事。

人终此一生,得一知己,夫复何求?可以把酒同消万古愁的、可以两肋插刀共患难的、甚至萍水相逢的,都是难得的缘。因缘聚合也都是一种命运的定数,不那么玄化以言之,就当成是一种巧合也罢。

说起友人,就得重头说起前面所提的高山流水。春秋时代著名的古琴师俞伯牙路经汉阳,夜泊山崖下时抚琴抒怀。适逢雨过云散,引来了山崖下躲雨听琴且深谙其琴音中意趣和境界的樵夫钟子期。伯牙琴音一弄,类比高山,子期随即说巍巍峨峨如泰山;伯牙不语,将琴再鼓,意在流水,子期不自禁赞道洋洋洒洒似长江。子期做过乐尹,善知音律,一句“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使伯牙不胜钦佩于子期之谙己琴音,子期自也赞叹伯牙的琴音高妙。俩人言欢甚笃,结为至交,于是相约来年再聚首。

翌年,伯牙依约到马鞍山造妨子期时,却闻其已病逝。伯牙悲恸于失此难得知音,于是在子期墓前再奏一次“高山流水”后,破琴断弦,自此终身不再弹琴。一曲“高山流水”,使伯牙的琴诣及子期的善听转换成致死不渝的知音之交。高山流水后来也就成了怀念好友、知己难逢及友谊深厚的比喻。

一场小车祸,不致使我伤重,但需要时间复原,目前还在康复中。听着高山流水,想着这两个星期以来朋友对我的关怀与照顾,心里不尽谢意及感动。写这篇稿,刚从医院回来,已无甚大碍,谨此谢谢所有淌入心房的暖流,庆幸自己在红楼消瘦之外,更无须举杯邀明月而酒入愁肠,友谊之珍贵像水流过高山,不言而喻。


6 May 2003
2:00:25PM
写於槟城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说起学途 - 舒卷余情 (十二)

今年初,到文化街的大将书行去出席郑良树老师的《郑良树评传》新书推介礼,席上多是郑老师的学生,我这隔代的学生,穿插在众多学有所成的学长里头,愈发显得渺小。拿督陈广才也以郑老师学生的身份主持推介仪式,说出郑老师一段春风化雨的往事。

主持人大将出版社社长傅承得认为,“阅读郑老师的文字同时,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要‘阅读郑良树’,读他的学术努力与定力,读他为华社的奉献与辛酸;读他,并期盼后有来者,以及自己也如此付出,如此杰出。”

会后茶点招待时,拿督陈广才走过来问我和朋友们读几年级了,我开玩笑说自己是大一生,他相信了。其实我倒真的希望自己仍是大一生,那么我会尽量让自己“多学习,少张望”。因为面对像郑老师那样的学者,我们这一辈多少会汗颜。

对于专心致志学术研究的人,我都敬以万分的崇羡,因为自己缺乏能自律以控制时间、也因为太多闲杂旁务之故。大学时期,总是想尽千种说服自己翘课的理由来躲在家里蒙头大睡。毕了业,老师却不准我再去旁听他的课,才发现,有些事情你当时不把握,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比如那个时候该读的书,好多好多我都没有及时去读。现在累积起来,是足以令我窒息的了。

书虽然读不完,但总得看。不看书的人,着实令我难以想象日子的贫乏。虽然我的“知识”仍是一片贫瘠的荒地,但我会努力开垦灌溉。总觉得这样才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师长的教诲。

刚升上中学时,姐姐带我到槟城那一条以棺材店居多而闻名的“棺材街”,却也是书店林立的街道那儿去买了很多参考书。它还有一个旧时流传下来的名称--沓层仔(Carnarvon Street/ Lebuh Carnarvon),只是它为何有这名称我倒不得而知了。那个年代,补习风气还不那么盛,我们中下阶层家庭的孩子大半是自修为多。

我从阅读校用参考书到编辑参考书、从猜题到出题,这一路走过来,多少累积了些许感慨。现在的孩子们正重复着我们当初的步履,然而比之我们,他们肩挑更重的负担与使命。大家拚了命往上爬,谁也不肯落单。林林总总的课本与作业装在手拖式书包里,仿佛越是沉重越显现明朗的前程。

如今的我,长大了,对充实知识的工作做得不够好,对国土的认知更是匮乏。面对那些孜孜不倦做研究工作的学者文人,我总惭愧不已。就像我手里捧着张少宽先生穷其四分之一世纪而完成的《槟榔屿华人史话》,心里头对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与文化界尚有如此的贡献者而感到欣慰。毕竟我们这东方社会,太亏待文人,以至于着手“槟城拓殖史研究”的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景云先生也曾感叹:“如果不做文化人该有多好。”然则,我们都知道,文化人对于“文化使命”这沉重担子,一旦挑起,就再也放不下。不为什么,就为上一辈,更为下一代。


28 April 2003
2:00:26 AM
写於PJ
刊登与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Tuesday, November 6, 2007

假做真时真亦假 - 舒卷余情(十一)

这世间,处处充满真假难以辨伪的事情,也许我们不急着看清事实的真相,或许我们也不知道一体两面的真假也有着紧密关联。

早慧命薄的明初怨女冯小青,为情消瘦而顾影自怜,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不满十八岁,便死在相思中。她生前请了个画师来为她作画,画了三次,才把其神韵逼真呈现,画里的小青生动得呼之欲出。此后,她终日与画中的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还写下这样的诗句“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清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卿卿我我,都是自己形影相吊;真真假假,却是假的艳而真的怨,怎不叫她万般忧愁与无奈。小青死前,面对自己的画像拜了两拜,禁不住悲痛哭泣,哭声渐悄而最终断气身亡,应了老尼相其红颜薄命的预言。倘若小青真的跟着老尼出家修行去,是否就可扭转乾坤?

《红楼梦》第五回里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看到太虚幻境处有幅对联写着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写出了《红楼梦》重要的梗概。当然,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石头记”,自是作者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却的的确确流着“一把辛酸泪”,我们“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世间上痴情人多,眷恋红尘的人继续忠心耿耿于自身选择的国度。只是我们到头来会否像宝玉般遁入空门?红楼繁华与没落皆是梦,梦醒时分,或许也还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吧!

近来,SARS病症闹得人心惶惶,患病与死亡的数目字统计,到底是真是假我们已经害怕去质疑,宁愿相信事实情况真的没那么糟糕。科技发达的现今,骄傲的现代人也得低头于威胁生命的病情,承受肆虐的痛苦与压力。这种岁月还得熬多久,我们不晓得,只是越来越多的预言家开始把现今的状况预言为世界末日的征兆。其实,末日有什么可怕?人总归是要归去的。问题在于你在归去以前做了什么。岁月,老化我们的身躯,那是事实;成熟我们的思想,那是假象;洗涤我们的心灵,那是希望。人生如果可以重来,如果有如果,我们将会为生命涂上亮丽的色彩吧!只是,为这会腐烂的假身体、会毁灭的地球而有所怀念,值得吗?心灵的一片空虚留待何时来填补?


18 April 2003
1:25:17 AM
於PJ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昔我往矣 - 舒卷余情(十)

前阵子看了部影片“The Hours”, 不因为它在电影奖项中频频报捷。片中三大女主角之一的妮歌•洁曼(Nicole Kidman)虽凭此片夺得了无数的奖项,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其饰演的一代女文豪维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本人。

影片以自杀为开端与结束。妮歌•洁曼为了神似的演译,学着伍尔芙用左手写遗书。然后走出家门,走到河岸旁,拾起石头塞进口袋,再慢慢走入河中心,自沉。河水悠荡,不觉溺毙了一个与疯狂搏斗多时,最终却选择自行了断的精神病患者。

伍尔芙自认为疯狂使她得以神智清醒。或许她对,其文学上不朽的杰作莫不是由狂乱而转化成的经典,我们自无所反驳。而且,据自杀统计的学术研究报告显示,世界各领域的名人里,患有精神病的不计其数,他们却都留下了旷世巨作、思路或言说。

中国现代朦胧派诗人顾城杀妻自缢,血肆的情案,悬出小说《英儿》的是非争议,主角李英成了命案导线的罪魁祸首。她却在《魂断激流岛》里说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英儿》一书是顾城在非常清醒的状态下,为“英儿”冠以卓越“恶名”所进行的报复。她曾问顾城为什么不喜欢世界?顾城回答说因为世界是男的。可是,“当他举起利斧向妻子谢烨的头上砍去的一瞬,当他用纯粹男人的手段对‘英儿’进行报复的时候,他的双脚恰恰就站在了这个世界上,这个以男人为一切道理的核心的世界上。”李英是这样认为的。他们的三角关系结束成一桩惨案,所有美丽的生活构图霎时血迹斑斑,还隐藏些许震撼。被杀与自杀都陷入了谜一样的猜疑及茫然。英儿是否有错?谢烨的死也不堪言说。顾城也许疯狂,却更为自我中心。结局的促成是因为红颜祸水?还是顾城英雄气短?又或许只能说是谢烨红颜命薄。

对于自杀者,我们倒宁愿以“精神分裂”一言蔽之,甚至用这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接受他们的死因。于是,很多很多像伍尔芙那样的自杀者成了自我解脱的了结,并且完成了一个具有英雄色彩的悲剧结局;而像顾城那样的疯狂行径,也可包装以漂亮的死亡借口,那是天才异样的举止中,无奈又痛苦的抉择。

其实,自杀原就是一个错误,不管任何原因,它都不应该发生。而这世界是男的或女的,当然也不是关键所在,生活的立足点,并不在于为男女划清界限,因为我们有形的肉体,本就是男女结合的结晶体。所以,我们有父母,所以《孝经•开宗明义》谓之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矣”。 生命不只是我们的,更是父母的,甚至亲友的。

“时时刻刻”是众报章为“The Hours”影片的中文译名,虽较为贴切,然而我却觉得网上浏览时所见的“岁月如歌”译名,更能挑起一股情感流泻。那些轻音乐、摇滚乐、蓝调、爵士乐等似快乐的、叛逆的、忧郁的或抒情的生活等,皆是无法倒带的。因为不能重播,所以我们更必须珍惜五线谱上的路途直至休止符为止。选择中断生命乐章的人,很可能就会在另一个国度里笑自己好傻好傻,笑自己为什么,不好好地,把歌唱完。旁人或许听不懂他们的悲歌,但至少还可以为之伴奏的,他们忘了。就像前阵子跳楼轻身的艺人张国荣忘了很多人会为他心碎一样。#

14 April 2003
4:32:17 AM
於PJ•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如是我見 - 舒卷余情(九)

公司附近多的是风月场所,我常向同事戏言:我们倒真是出淤泥而不染。他们只管笑着摇头,然后告诉我,假如那些地方门外亮着红灯,正表示里头有人在操丑业。我后来留意了,才发觉那些白天闸门深锁而夜里门户大开的店面,果真闪烁着耀眼的红色霓虹灯。原来,我也在红灯区里头混日子。

老师办公室里有着一部陈寅恪所著的《柳如是别传》。此书晦涩难懂,不稍有足够的文学涵养倒还不易读懂,老师尚且如此认为,我何尝敢以辩驳。然而,我倒想知道柳如是为何人者也,于是以快易的手法上网读取资料。发现了对柳氏褒贬参杂的功过点评皆有。柳如是(河东君)乃明末清初的名妓,在陈寅恪笔下却是揉和着侠气、才气和骨气的女性。学者刘梦溪认为陈寅恪或许志在于以立传来修史,一部《柳如是别传》也即是记载着明清文化的痛史,用血泪贯彻全书而显之以家国兴亡的哀痛之情。

妓女与史学挂钩的,讲起来还蛮多,如红颜倾倒大顺国的陈圆圆、孽海浮沉的赛金花等。赛金花,三度为娼,三度婚嫁,曾以卑微的地位左右中国清朝的政局。八国联军进占北京时,赛金花凭着自己与联军司令瓦德西曾有过的缱绻之情,为中国北京城平息了不少战乱,更以伶牙俐齿消解了无数的华洋纠纷,百姓的生命财产因此得以保全的不少。那个时候,她着实成了人们心中救苦救难的菩萨。在那纷乱时局,慈嬉太后就这样丢下满清政局落跑逃到西安,不管生灵涂炭,北京人民的安危也因此儿戏般地系于一个妓女身上。然而慈嬉回銮重整朝纲后,人们却忘了给出力犹多的她记上一功,反之又重以鄙夷的眼神来看她。赛金花十多岁始点起红蜡烛下海接客,六十五岁终其坎坷一生,浮浮沉沉。她死后,当地报章给予一幅挽联概括其一生,算是予其幽魂以一个安慰:救生灵于涂炭,救国家如沉沦,不得已牺牲色相,其功可歌,其德可颂;乏负廓之田园,乏立锥之庐舍,到如此穷愁病死,无儿来哭,无女来啼。

“话雨巴山旧有家,逢人流泪说天涯,红颜为伴三更雨,不断愁肠并落花。”这个谜底为蜡烛的灯谜尽是道出凄寒无限的悲凉。赛金花的红蜡烛与公司毗邻的红灯管,有多少层度的相似性,我不得而知。然而有很多的“或许”可以让我们去以为,去假设烟花女子也将夜夜为身世凄凉一而再地,叹十声。记得一段我曾引用过的《人间》歌词那么写到:“她一直站在门边,对着男人卖弄笑脸,每当她自己无法分辨,就到庙里求签,众多虔诚的双眼,不会怀疑她的职业,却在一柱香前含着笑落泪,什么叫做人间”,马兆骏低沉沙哑的声音倒还唱出了她们些许的辛酸。

为了赶编辑工作忙至凌晨将近一点,从公司出来,发现门外站着一个男烟客和一个浓妆艳抹的女郎,不觉地向他们望了望,眼神却也不敢多做逗留,匆匆开步而离去。像我这样连同事到卡拉OK排遣压力都不愿参与的人,实在无法了解灯红酒绿的生活到底标志着怎样的价值。从道德的角度上看,妓女这分职业自是有所不该,然而社会之对于她们,显然的,却有更多的伤害。


30 March 2003
10:57:32 PM
於PJ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知其不可而为之 - 舒卷余情(八)

又战争了。开战的第二天,同事说她在家花了很长的时间看报章烽火四起的新闻,越看心越寒。我顿时把手头的笔给停下,望着她,像望着许多人脸上一样会显现的悲悯。或许也总有很多人以为导弹没往自己的方向轰炸,就事不关己。然而所有的人命伤亡,真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事实吗?

曹植当初写“七步诗”时的感慨,我想那也正是战火中无辜百姓的心声投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亏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有时候却是连禽兽也不如的吧。对于那些将对号入坐的人,我的措辞或许也重了点,然而我倒不愿为草菅人命的他们,点缀以任何漂亮的藉口或谎言来掩饰他们所犯的罪过。

大二时期,我拿了“儒学”这门课,被分派的作业题目正是“论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政事纷乱,诸侯林立而内忧外患,人民皆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孔子为国家政治、社会人群而忧心忡忡,希望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恢复周朝的礼制,道济五湖四海。所谓“有道明君,无道昏君”,孔子周游列国在于他认为时局的动荡不安,是急需贤人君子来齐心整顿的时候。13年饱经磨难后,孔子的政治学说终究不为人君所采纳,还被冠以不懂得与时并进的“守旧派”,终其一生,实现不了大同世界的梦想。于是,昏庸的继续昏庸、享乐的只顾享乐,听不见沙场荒原上新鬼烦冤旧鬼哭。

孔子距离我们两千多年了,他的精神始终没死,却也好似没有复活过。记得有个谜题戏谑问道:孔子是最伟大的什么家?谜底竟然是“老人家”。问题有语法上的错误,答案却是变相地有理。孔子周游列国时年岁已大,还不辞舟车劳苦到处奔波,陈蔡绝粮时亦能安之如矣。试问有多少老人家忍受得了如此的颠簸与折磨?胡适认为“‘知其不可而为之’七个字,写出一个孳孳恳恳终身不倦的志士”,我深有同感。

确实的,有些事情,总是得站在最前线以积极行动来表示的人,才能深切感受个中滋味。择善固执的孔子,或许也企盼后人继续他未达成的大同理想吧!可悲的是,今人却歪曲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总是泯灭良心来为所不可为。

去年我还在小学执教时,费了很多唇舌还是无法把〈至圣先师〉这一课文讲解清楚。从“春秋战国”开始,就触及了“朝代”这个词汇。解释一番后,某个学生很自信地回答:“老师,我明白了,朝代就是打战打来的”。我霎时哑然,因为,他所表达的涵义也确实没有错。

较之于荀子的“性恶说”,我宁可相信“性善说”。周遭环境之对于人的影响不能说不大,所以孟母三迁,以至于孔子入世的儒家学说继之有人。而我们纷乱的社会,又将造就怎样的下一代?难道将因为战火无情而继续痛苦及埋怨?

孔孟之道从心出发,即在于心灵的探索。纵观今日,人类生活在这欲望洪流里,肚子饿了,懂得吃;心灵贫乏,却不晓得去喂养一些粮食。难怪,战争了。

29 March 2003
7:00:21 AM
於PJ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Sunday, November 4, 2007

找不到我

想像不到,曾是口袋里安稳的钱币,就那样成了因为怕被校长突击检查时发现而丢弃在沟渠的灵魂钱。回家的时候,我听到跟随着我的脚步声,走走停停,虽然隐隐约约,可是我相信有冤魂纠缠不清、自己把祸带来了,不觉地毛骨悚然。

整条街都有人在烧冥钞,夹带点点星火纷飞的灰烬,漫天散漫,极其诡异。阿公说,盂兰盛会中元普渡之际,“兄弟”太多会摩肩接踵或插身而过,少出夜街。从此害怕游荡在夜里无人的街,总以为寒风凛冽,是颤栗的导因。谁晓得天亮之前的“好兄弟”有多少程度的狰狞?都怪阿弟贪恋精彩的电视节目,麦芽糖效应产生于其臀部与沙发之间。疑心生发在无人的空间,好像也必然似的。左顾右盼,却没有勇气回头,谁晓得总有一刻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恐惧是很大可能性的。阿妈竟然和阿嬷抬着凳子到巴刹附近看酬神大戏,老爸说宁愿在家看歌仔戏,敌不过阿弟的霸道,嚷着要看报,于是催促着我去买报。报摊离家不远却也隔了好几条街。生平第一次为了一分报纸而引致心惊胆跳。

付钱时掏出的一枚一块钱金盾,惊觉keris右下方有我作的乌龟记号。想起来了,小赵刚好欠我一块钱,今天向他讨回时有诡谲的笑意泛其嘴角,想必是从沟渠里捡回我所丢弃的。邪门,难怪有种“感觉”如影相随。越想越怕就越跑越快,转过小巷,那角头屋子里传出的钢琴声乐好似夹带呜鸣哀号,偏偏就在它门前摔倒,是李叔叔的孩子在弹奏,还探出头来,苍白削瘦的脸庞在昏黄灯光照耀下,构出一幅吓人之景。好不容易回到家,还挨了老爸一顿骂。

校长周会上训话:“什么时代了,你们走在科技尖端的年轻人竟然还迷信,以后再发现同学们玩灵魂钱,一律记大过。”哦,不!怎么说迷信,我确实看到了,不,感觉到了,也不,唉!就是不可理喻。惶惶忽忽回到班上,小赵还因为昨天“赚”了一块钱而沾沾自喜,对于我的劈头大骂不知就理。稍回过神来还拍拍我的肩膀,摆出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说:“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心里想这死人鬼头小赵,话真多,真该咒他今天嘴长疮明天烂掉后天遇鬼敲门喊不出声来直撒尿,看他那时惊不惊。

小赵心地其实不坏,就是胆小还要装大胆车大炮,又爱贪小便宜。同学们都欺负他,偏偏他就有本事欺负我。听说他家里满天神佛,是他母亲为他那到日本跳飞机的父亲祈求平安,而朝夕膜拜的“成就”,我想校长说的迷信应该就是他母亲这种人。他却振振有辞地说:“校长那番大道理应该对李叔叔说去,他那个孩子明明是自闭症,还一直相信是‘犯’到,是哦!那样干瘪的‘细粒籽’,谁那么闲空要‘犯’他?家里那么有钱,却一点常识也没有。”

李叔叔说过,“肮脏东西”在他家不肯走,让他们一家发达了,也就不让他们一走了之。他年纪不大,可是看起来很苍老,最忌讳别人说他迷信,他会反驳说:“你们学校里的校长老师家里大年初一时候还不是一样不扫地吗?那才叫作迷信,而且盲从,哼!”

原来说话技巧如此奥妙,简单有如“迷信”一词,说来说去,没有人肯承认自己。阿妈从来就不解释,只说“囝仔人,无认代志,讲什么有也无也”。我一问再问,依旧是那句“囝仔人……”。

津津有味地听着老师讲一些历史故事,却发觉小赵魂不守舍,邻座的蒜头说他家有纷争。蒜头姓孙,同学们偏要说他是包青天的孩子“包打听”,没有千里眼不是顺风耳,可是“电线”长,电波清晰。然而他们都不知晓,蒜头还有好多知而不言的事情,那才是真正精彩的, 而叫他蒜头原就因为他有阴阳眼,这是我一直为他保守的秘密。

老师说的历史故事引发起我无数的恶梦,因此没有去理会小赵的状况。

听说小赵的母亲不拜神了,原来他父亲没有客死异乡,并且在神明的“保佑”下另娶了日本姑娘。他母亲心灰意冷之下把家里供奉的神排神像统统弃置在游乐场旁的大树下,改信基督教了。

昨夜又发了恶梦,有个洋人很调侃地对我说:喔!你们华人的习俗太奇妙了。醒来,不晓得应该生气他们还是讨厌我们自己。不是的,中华文化不是马戏团的小丑表演,而且小丑也会不快乐。我想起来了,有一则这样的故事;病人因为不快乐而去看医生。医生教他不快乐的时候去看马戏团的小丑表演就会好过些。病人很无奈地说:那个小丑,就是我。一针见血的讽刺扎痛我心,只要想起那个梦境,就忘不了曾经的侮辱。我常常惭愧,就因为华人总不自觉地为那埋葬多少人命的万里长城而感到骄傲。

中国旅游回来的阿妈说到底还是华人“厉害”,地球上唯一能在太空看见的建筑物,就只有万里长城。然后喜滋滋地与阿爸欣赏旅途所摄的照片,阿爸还补充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当天晚上我竟然辗转难眠,好不容易入睡,秦始皇却入梦来。

发觉班上同学最近都精神不济,是和我一样发恶梦吗?放学后,和小赵步行回家,经过游乐场时,他突然指着大树底下对我说:“你看!我妈多年来的心血就静静地躺在那儿,成了垃圾了,想来真好笑。”小赵望着前方的眼神有点呆滞,原来他的恶梦从他母亲发了狂似地哭闹那一天开始,就没有结束过。可怜的小赵,看起来不那么可恶了。

老师的历史故事让好多同学听出感受来了,记忆里再难忘记的是两支枪战败于人家单枪之下的耻辱,鸦片导致生灵涂炭的结果逐渐成了嚼蜡般无味的故事情节,但那终究是历史,怎么可以淡化情绪于如此?就好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暴行,任凭日本人再怎么努力地把本身的罪孽隐瞒于自家的历史教科书里,却始终抹煞不了烙印在千千万万人们脑海里的记忆和心里的怨恨。同学们开始懂得对日本过去的罪行咬牙切齿,小赵尤其讨厌日本,我明白他的心理是错综复杂的,因为那里住着一个不要他的爸爸。

大树底下到底是供人乘凉,小赵家的那些“偶像”如此霸占,实在碍眼。他母亲说供奉了那么久,可能真的有神灵了,不好随便丢进垃圾桶。我每天路过游乐场,总幻想着有无数的仙佛举着小赵母亲的精神在那儿驱魔逐鬼,这样子走起来,心里就不那么害怕了。有一天,蒜头却神神秘秘告诉我说游乐场才真正“热闹”,他曾“看”到日本军列队步操过。蒜头的话可能是唬我的,却敲碎了我暂时的宁静,也让小赵的矛盾情绪那样地在一个大树下茁壮成长。

李叔叔那自闭的孩子离奇死亡的消息传开后,整个住宅区笼罩在死神的阴影下,听说是那些“东西”找替身。后来他们举家搬迁,不知所踪。荒废了的庭院深深,没有人敢去探测深有几许,从此有了统称,大家都说是“鬼屋”。只有蒜头不以为然,因为他不怕。他家是棺材店,告诉我说假若晚上听见棺材裂声,就表示有人要来买棺材了,李叔叔孩子死的前一晚他就听到,果然隔天一早李叔叔就上他家去。蒜头可能又唬我了吧!

多事之秋不止身心疲累,还差点精神崩溃。可是当我还撑得住的时候,小赵他母亲竟然精神分裂,失常了。耶苏救不了他母亲啊!小赵好像突然之间成熟了许多。办了离校手续后,他就随阿姨离去了。自从他离开,我每天到游乐场去荡秋千,荡呀荡,竟荡出了眼泪,风还来不及吹干我就赶紧拭去,想起曾经在心里头咒他的那些话语,新泪就不断划过旧痕,他就算再车一两句大炮也无妨吧!再欺负我也无所谓了,可是他和他母亲,就只留大树下的那些“垃圾”了。

不能以为那差点忘记的是可以忘记的。所以,一直不敢让记忆退化。阳光之所以是属于外面的,是因为隔了一层似有还无的窗帘、玻璃或其他等等,那像面纱以外别人瞧见的真实和实际上的不真实。想来想去那么久了,才惊觉恶梦的延续一直就是生命的成长。小赵、灵魂钱、蒜头、李叔叔和历史,这些人和事都告诉了我。有谁明白更狰狞的其实是我们的心,恐惧早就应该建立在“我”身上。

盂兰盛会又即将来临,听说不演酬神大戏,换成“歌台”唱流行歌曲了。秦始皇,你的秦颂已经落伍了,一起摇滚吧。“历史”也原来早就沦为考试的附属品,老师尽责地教,学生努力地读、用心地考。真正讽刺。

一天又一天地在恶梦里无法自拔。“找”确实像“我”,却终究找不到自己,而小赵他们呢?



写於30 March 2001
2:48 PM
获第十三届全国大专文学奖小说组首奖

Saturday, November 3, 2007

虚构间的纪实

试过这样的联想吗?一盒拼图的散落,像呱呱坠地的最开端。一片片人生的拼块慢慢拼砌,完成的图腾,犹若一幅四方棺木那具体形象的平面图。所谓画面,或许是历史曾经的伤害,快乐的偶然记载,又或许是在不晓得之间就溜走的经过,虚构与纪实的交错。

有人说写散文好像在出卖自己。我试着用另类的残酷诠释来这样以为:像把一条鱼解剖,勾勒内造结构,是惨不忍睹的幕幕重复。一如见证活生生断气的无奈。人从不认为残忍储存于鳞片撒满的闪烁,那光是一道物竞天择的茫然照耀,却是心已跌落无底深渊的不自觉。假若把自己宰了,也是一种快活,就请把快乐写在脸上,狠狠地让他人咀嚼。可是我们似乎无法领悟它们挣扎在垂死边陲的恐惧,与我们无法承受的懦弱紧紧挂钩。所以我到底出卖的,也只是一段段的故事,比起鱼儿的牺牲,那不算可悲吧!为鱼儿的葬礼浇下口口唾液,这是溶解的方式。可是,即使曾为它流泪,但那毕竟不是可以承载与延续它生命的水源。

实在的,童年是最高价的文字买卖。它通过文字所能赚的,除了眼泪,还有其他。当然的当然,不止于可以列述的范围而已。而买方和卖方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结合。可是因为撂荒,所以贫瘠的一片荒芜,对照着我童年的过往。因此,我写不出讨海人家的艰苦,那海鬼招魂的恐惧;也写不出村里纯朴的生活,那山林、田野、溪流间的倘佯;更写不出凄苦得足以煽动人心的真实困况;我那小康得没有高潮而平凡不过的成长,常常得借助于文字放大镜的夸张度,来渲染氛围。

我也无法深刻地刻画国家独立前的南洋风光,写不好争取独立时的热血奔腾与高亢情绪,我生长在国家安定了以后,时局的动荡不安,我只能一点一滴于阿嬷和老爸口里拼凑起来,可却始终似缺了口的上弦月与下弦月,而那弯弯的弧度里,坐着来不及参与这种历史的无主孤魂。

像我这种时代过渡期的产物,在文字炼狱里风花雪月,说有多可悲,就有多可悲。时局可以造就英雄,所以司马迁忍辱负重地为我们写下了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而我这不悲壮的窝囊废该如何为这个国家讴歌诵咏?我要赞颂的,已不是新鲜的话题。黄皮肤的我,是不是炎黄子孙,也已不敢太肯定,这绝对与背弃寻根问祖的能耐无所牵连。传说太多而信任太少的这个年代,找一处落脚的可靠,有时也挺难,难在于心灵依靠的取舍。在一曲“龙的传人”也被禁播的这块土地,所谓的五四运动与六四天安门事变,仿佛都离我们好远好远,纵然那里是我阿公和阿嬷生长的故乡,可是他们死后也葬在这里,再没有回去。

我的魂魄,自月圆时掉落在阿公选择的国度开始,就与这块土地系下不解之缘。然后在成长后的今天,为阿公阿嬷与老爸的思绪和记忆整理起来,在我酣甜的睡梦中,形成纪实与虚构纵横无际的记载,阡陌中徘徊不断的往事就此随风入梦。风是不老的传送,递上我饥渴而欲探索的面貌,拂动我的开场白,而情节的发展,像在兜售满箩筐蹦跳的鱼儿。

知道这样一个在耶路撒冷的地方,英译是SKULL的所在。有人曾在那里钉成十字架,然后流了的血液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国度,掩盖我脸上洗刷不掉的泪痕。哭泣吞在肚子人就变哑了。他们说这敏感话题不要说。“乖”的名词在黯哑的沉默中渐渐成熟,幻化成亭亭的一个婀娜形态。然后皆大欢喜。却忘了我承担脸红的责任而来,还没有转白的色彩,几度不予我来去自如。你们还狠狠的一巴掌,让我天昏地暗,分不清左右来让你们继续第二的另一面的,掌掴。

鱼儿似的愤怒持续压抑着。

也许早在从那扇门出来开始,有人学会羡慕。妒嫉在囚禁里弥漫,像漫山遍野无处寻获的幽冥暗访依归的去处。怨吗?不,不要,怨气会在我的上空下起雨来,知道的,我没伞,依附的心情不能负荷过重,两肩已经挑着卸不了的担子。这担子要嘛,就给它们。双足立在这里,踏着实地,他们说头也顶天。是的,天不言地不语,他们说的话我批判不了一个所以然。顶天立地的我会借一条脐带的血缘联系让你来,一片渡过南中国海那无数人向往的海岸,海岸旁那半岛形状的土地上。爱吧!这里蕉风椰雨,有人说;这里山明水秀,有人说;这里人民热情朴质,也有人说。这些话,好多人都说过了,而且的,甚至的,说得更好。不再说的我,怕破坏了一种将在你成长的想象范围中塑造起的美感。也挣扎也彷徨也黯然神伤,无法揣测的过渡心情,是你以为掩在门后就抛弃的牵挂,却是永在我心里盘旋往复,那你听不懂的说话。因为你高兴而快乐的我,那里舍得把你挺直的背压驼,不让你驮着一个老的象征,是不让自己与那让你来的意愿背道而驰。所以我承担出一个担当,你就随着我,而远离一种叫失落的情绪颠簸吧!虽然我持续愤怒,却希望你继续向往,向往出无尽的灿烂,来点缀我黑白交替的灰色地带。更希望恶梦惊醒时,看到你缤纷的虹彩,那么亮丽地照耀。

鱼尸似的愤怒还在压抑着。

堵上耳朵吧!如果你不愿意听见我偶尔的咆哮。

汉字代表的描摹,在囚禁中挣扎挣扎再挣扎。解脱,只是字面的堂皇解说,境况其实像有着桎梏、有着镣铐,异于名词,同于捆绑的束缚缠绕。
其实该承认的坦白,是无能。空对着你埋怨,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争取得什么?为了平息我起伏的感情,你端来一杯三合一的即溶咖啡,我提在手里,沉甸甸的那么有重量。瓷杯上也有着有裂璺,那又证明什么?是了,都在杯里杯外有了转变,那个用咖啡豆磨成粉而泡成的记忆,也仿佛那么遥远。可又好似昨日才温暖地从喉咙下肚,偏偏叫我无法忘怀。而那拉据在岁月流逝中的,却还依旧在拉据。

无尽的埋怨又释然,好像很潇洒,其实很空虚。还自以为了不起地捡拾一季又一季,那争取不及而枯掉满地的落花,那依旧止不住的无措和无所寄托。然而,岁月终于肯带着改变而来,带走我一度恶劣的脾气。

然后我把思绪搁下,请你把它藏好,藏好不是你寥寥几笔就可尽述的矛盾。我知道你曾偷偷打开枷锁,泄漏满室那我努力忘却的思念情感。我感受到弥漫着的古旧朽味,在嗅觉退化中深深一击,击入心坎。为了假借一段过往,你让我受伤。而伤会痊愈,你说。

鱼骸似的愤怒已经转变成曾经的过去。

想象用满腔热血化成的力度写一幅牌匾,横在粱上,却像高不可攀的祖•国,永远止于仰望,仅仅而已。我其实还是爱你所爱的,一度尴尬的身份已穿插在老故事中,沏成一壶待你品茗的茶。而所谓愤慨,在奔腾的血脉中流失后就归于平淡。我的乐不思蜀,和情牵不了两端累赘的负担,融合在“爱国”两个字,察觉到了吗?听来徐徐的叨叨絮絮,有风有浪,是因为无风不起浪,也仅仅而已。

兜售与出卖的,都是故事。所谓纪实与虚构,更是仅仅而已。

我背着重重的形容词,独行地穿梭在羊群里。虽然我不是夜里放牧的,但是,为了好多人的美梦,何妨着的小羊儿陪伴,也是皆大欢喜。踽踽然。这样形容吧!我已经彻底释然。你不也等待我最终瓦解的执着情感吗?

纵使囫囵吞咽而下一股思维的理性逻辑,也该有残骸遗存的感性与率性,那是几经雕琢式的全新品尝中,有人忽略了的味道。放弃味蕾的直觉,也接踵着味觉敏感度的直线下降。窥探、窃听,我的思你的考,是一项戮力同心地用感官证明历史足迹的创举。

也仿佛,是一尾庄周与惠施争论下的鱼,快不快乐的结果,隔绝在一水之间,成了天涯的谜。


写於2001年
获第二届中协大专生文学奖散文组次奖
作品輯入第二屆中協大專生文學獎合集《翦翦風迎來》一書

連接星洲互動

《翦翦風迎來》--〈序〉


第二屆中協大專生文學獎合集


去年的馬大中文系文學雙週,為自己所負責的一系列座談會取了個自以為文雅的主題:“風把聲音吹了”,卻自此數度被老師揶揄。其實這科學角度理解而成的“流動空氣”,著實會讓文學情懷揚起羽翼,以至翱天際。

青色天空下著的文學雨,滋潤著扉頁裡滿滿的情感,稿紙,方格;文字,方塊。暖流淌進胸懷裡的苗床,就從蓓蕾逐漸盛開成耀眼的花朵。電腦網絡時代開始的冰冷,取代了我們筆下獨有的字跡,唯一減卻不了的是書寫情懷,另種方式的表達有另類的儲存。其實,重點不在於字體美否,而應在意文字的張力與韌度,以便感染一片文學氣息濃厚的氛圍。牽強找個理由,電腦鍵盤也用“方”框住每一個字母。

牛皮紙信封裡的文稿,隨身攜帶,抽空校對。四面八方隨風而湧往思緒的故事情節,在我們忙碌的日子裡逗留,我卻招呼不全。每每伏案疾書,電腦隔在心情和文字之間,也忙。日記原來也冷了,天未寒就茫了。說年少是詩一樣的時代,卻譜不出屬於自己的來吟誦,文學院裡不獨有新愁,還留有舊恨,人在大馬,點點的滴滴,匯成一條和光陰賽跑的長河,長河上流水帳是無數悠遠的故事,剪不斷,理還亂。我很想好多人也一樣對過往緬懷,希望寫出來咀嚼後重新吞咽,細細再三回味,無窮矣。我知道,文體不過一種依循,感情再怎樣束縛,一樣真情流露。細細閱稿,揣測不到評審當時取捨的掙扎,卻不曾懷疑賽果。假設成績輸了,也不過人生其中的一場比賽,我卻已在塗寫的成長中贏了自己的過往,從中長大成熟。風那樣帶走光陰遺留的足跡,也一樣會吹皺我們臉上的池水。心繫文學的那份情,斷然不應後悔,以待老年娓娓道出那叫“風霜”的紋理時,才會有值得驕傲的回憶。

時代步伐,畢竟匆匆;日子,終究太匆匆。通過文字,我們將會長大也應該長大,心境變遷後的文學形體,免不了擺出撩人姿態來誘惑一個“價值”的定義。其實,執著著文章應有交代,就是一種對自己、對別人的交代,於人生體驗也好,於思想觀念也罷,是有責任塑造它的可讀性。創作不能單是無聊的發洩,或生活枯燥記敘,畢竟,冗筆多餘。所謂“方”,不能以此為藉口而死捉住一方風景,窗框外應該是一片遼闊的天地,一覽無垠。在寬敞裡拉近距離原存的無暇藉口,思想與人格的培養在這個過程裡有形成的迫切需要。

文學機緣在偶然的際遇裡相逢,擦出的星星之火花不該稍縱即逝,必須燎原,必須借風勢燒出一片火海,啃噬靈魂深處久未觸及且生鏽的部位,重焚那荒疏了失落了的感性與率性。燃燒歲月、燃燒文字 ,有雲有霧。“吞雲吐霧”的文學邀約,逍遙且遊。

而今寫序,思緒跌宕跳躍,零亂。到底經不起風起時拂面的涼意,於此夜。


寫於PJ
2001年6月

連接星洲互動

Saturday, October 27, 2007

明月镜中的山河影 - 舒卷余情(七)

远在中国北京深造的潘碧华老师一再鼓励我到那儿去留学,就在她叫我申请中国留学生的奖学金那天,我同时也收到了马大硕士研究所的录取通知书。于是,去中国留学或观光的梦想,我总是一再地搁置下来。

中国留学这码子事,或许也就是中国实行开放政策以来的现象之一。自由往来的航行线承载了多少人无尽的乡愁及待解的疑惑,海外华侨探亲团圆或寻根溯源等,皆成了中国旅游业的卖点。两年前,老师及学长北京一游,自清华大学给我寄来的明信片上写着:“燕子现在南飞,我们却北归”。卡片背面的清华学府,是一片即肃静又昂扬的景观。

清华,一所有着历史背景的学府,充斥着我们为之向往的文化氛围。五四时期各大师的身影与足迹,乍隐还现,王国维、梁启超、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等大家,都在清华待过。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纪念闻一多的闻亭、王国维於颐和园投水自尽的昆明湖等,皆成了老师镜头所摄的照片。我看着望着,真有股冲动想就此走一趟余秋雨所谓的“文化苦旅”。其实,对于清华,我所知道的不多。与一个清华毕业的中国朋友谈起他的学府,却听他慨言:“许多事却是连清华学生都不能详知的”。我想,很多时候我们对周遭发生的事情,也一样有所忽略。

南飞与北归,不管是在字义上,还是实际行动上,皆有着迥异的阐释。曾经有段时期,老师们总爱念上一两句现代诗,然后考一考我那是谁的诗句。其中我记得的,尚还适合于此引用的,是郑愁予的〈错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们的祖先自中国南来,或许盘缠用尽、或许客死异乡、又或许早在异乡落地生根,很多很多就再也没有北归。我出国时,手里捧着身分证明的护照,心里万般感谢国家之对于我的恩养。这与当初躲避中国纷乱时局而逃难到南洋的祖先,情况可是天渊之别。他们熬过了边缘心态的彷徨时期,让我们有了一个国籍,也让好多人变成了阿斗刘禅,乐不思蜀。对于中国,我们不再是归人,而是用旅游的足迹踏遍中国土地的过客。

驾驶奔驰在高速公路上,我想着当初选择留学去向时,曾考虑到一衣带水的邻国去,潘老师回信上说:“去吧去吧,能去新加坡也好,台湾或者来中国更好。”我总反复思量,有一天,或许我真的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及决定。然而,人生当中很多抉择,总是单程的不归路。倘若我爷爷还在,他会否也懊恼自己当初南下的决定?又或许附庸风雅地朗诵着那首宗白华的〈断句〉:“心中的宇宙/明月镜中的山河影。”我想,他不会。因为,他不懂诗。如果所有颠沛流离的艰辛岁月也可以串汇成一首诗的话,那么,让我来为他吟诵。#


22 March 2003
12:42:50 PM
於PJ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谁人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 - 舒卷余情(六)


老板说,下午茶由公司的安娣负责冲泡,一个帮我们里里外外打扫得头头是道的安娣,上班前买早餐时偶遇其与先生进食,竟然就让我想起张景云和他的太太。

初见张景云,于马华大厦的《当代马华文存》推介礼上,在这之前闻其名,于此之后阅其书,一种对照性的感觉不经觉流泻在他行云流水的文笔中,就溶解成一个合成体,像分不清云和雾、雨和泪。何启良老师在《京华思绪》里头的〈云有心,水长流〉篇章称赞张景云文笔的功力,认为“马华读者‘读其文,想见其人’……马华报界至今无人能出其左右。”一个在报界赫赫有名的马华文坛巨斗,私底下的铁汉柔情更显常人的真性情。

“这些年来我一直不让她出去做工,一个只能做粗活的女人月入会有多少……邻近一家广告公司需要清洁女工,她前往应征一拍即合……放工回来,以及早晨上工之前,还得赶紧补做不能不做的家务。那晚她有点自嘲的说,公司里开周年派对,她都不敢与人握手,因为两只手掌都磨得粗粗的。我没说什么,只是伸出手臂环抱她的肩膀,心里尽在淌泪。” 张景云〈拙荆〉一文轻描淡写,竟写出了多少执子之手的深情浓意。

“拙荆”二字总无端让我联想起“糟糠之妻不下堂”一句。中国旧时社会里,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女性则必须三贞九烈,婚姻制度一直笼罩在男性霸权主义的阴影里,所谓的一纸“休妻”,和“贞节牌坊”一样箍制着女性的咽喉。男和女,各占天平的一端,就产生了失效的平衡感。所幸,我生长在这个稍微平等的年代。

有个打家庭工的妈妈对我说:“待我孩子毕了业,能做工赚钱了,我就不做了。”我望着她和众多母亲一样的双手、粗糙斑驳里头尽写的血泪,再回想张景云记载苍芜心灵的淡然文字,不禁为自己一双无甚作为的双手深感惭愧,一阵悲戚感打从心底燃升。父母牵手的画面不在我的记忆存档里,只常常在想,那两双因劳作而长满厚茧的手掌,或许各别镌刻着“无、怨、无、悔”这四字的永恒风霜。在物质生活上,我爸能给我的不多;在于心灵的充实方面上,他却毫无保留地腾出一个空间来让我成长。我相信我妈当时也不怪我爸之对于她,物质给予的缺乏,如果她还在,一个拥抱,或许已足以让她开怀。我的记忆力很差,但我所能讲述的往事却比兄姐们多,至少我还怀念着父母并肩而走的背影,那些兄姐们可能再也勾勒不起的回忆轮廓。

案头搁着张景云两本值得再翻新的书:《云无心,水长东》及《见素小品》,白色的封面开始有泛黄的迹象,却飘然而出一股香醇的味道,一如里头泛黄却记忆犹新的故事。后者是软性的随笔散文,没有刻意渲染的氛围,不牵强不造作,写拙荆为了生活而劳动的粗糙双手,让我感觉像砂纸磨掉边缘的乡愁,磨平岁月里荒芜的疮疤。在磨出光滑的过程中,所有说不出口的爱,早在沙、沙、沙声里凝聚成永不化解的承诺。一个自觉无法富裕妻小物质生活的男人,却透过文字填补了我们内心深处温情体会的匮乏。

安娣前天泡咖啡、昨天美碌、今天奶茶,我喝着喝着,想起妈妈泡的牛奶,让我长大。而我爸,又会在外头所喝的每一杯饮料中,对哪些往事有所牵挂?

鏈接: 燧人氏事業

13 March 2003
1:08:21 AM
於PJ•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打鱼摸虾,误了庄稼 - 舒卷余情(五)

台湾诗人焦桐的《双人床》诗句,出现在我大一尚未适应游子生活的时候,“……睡这张双人床/总觉得好挤/寂寞占用了太大的面积”,一听,就击入心坎。小时候家境是得过且过,四姐妹同铺而睡,甚或同被而眠,却也促使彼此的感情至今一如往昔般融洽。离家后,独自睡着自己的小床,每夜任由如蝼蚁似的孤寂侵袭黯然的神伤,日子一久,成了习惯,仍不免惆怅。

其实,我依旧认为自己的生活太过喧哗。想认真做学术研究,却总安不下心来。像以往对于科目选读的难以抉择,时间全耗在这里紧张、那里无助的十字路口,年复一年埋首书堆和考试压力中,却从未一次认真地应考,我只能说,顺利升学乃至毕业是我的幸运。人生不能如影像倒带,更无法重来,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似乎早已有所编排,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我后悔自己不好好利用脑袋来思考未来,更遗憾大学快毕业了才读到郑明娳的〈如果再过一次大学生活〉那篇文章。

现在的我,每天下班回来,就窝在租来的屋子里懈怠式对着满室的空旷,一如我愚昧地以为大学生活是个无限量扩展的空间,而一再虚度里头分秒必争的时刻与片段,难以原谅。老师的忠言不断自耳际响起,他总责备我不好好读书,只顾工作与写作。我何尝不想安心做研究,至少在这里,我勉强有了弗吉尼亚•吴尔芙(Virginia Woolf) 所说的“自己的房间”,也不必去烦那一代才女林徽因常埋怨着的、不比文字工作来得有意义却老干不完的家务活儿。只是,生活有时候,确实太累。

每触及一本书,我就越觉自己渺小,小得几乎被智慧的海洋给淹没。然后想起老师的书里头这样的一句话:“学术行业不一定让人快乐,但不走这一条路我必然倍加空虚”。学术的理性及文学的感性,我贪婪地想融汇贯通地拥有,虽有点不自量力,却有一种屏除空虚的快感。

我爱五四运动时代各大家的风采,爱他们在动荡的时局中尽显的风范,更爱那似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一片繁华。在无法放弃文学的广度、又难以舍弃哲学的深度之下,我的硕士论文研究于是采取了折衷的方法,选择以爱为写作蓝本的冰心作为研究对象,从纵面看她受人景仰的文学家身份,再从横面透视那个大时代的面貌。于是,我乐于在文史哲不分的国度里,一个人游游荡荡,荡掉满室的寂寥。

准备申请研究所的同学对我说:“读硕士班真不易﹐要读好多书。有时会想为什么大学时期不多读些,这么想总觉得感慨”。我不作答复,却心里头默认。我不该一再应验老师常训我的“捉鱼捉虾,误了庄稼”之话语,是时候调整心态来除却大三做学士论文时的心浮气躁了。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分别引用了晏殊、柳永及辛弃疾的词句来划分为学的三境界。此“三境界”说,成了享誉中外、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论。我不晓得自己现在哪个据点上,只知道要与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有所契合,我必须先学会适应一个人的双人床。

6 March 2003
2:08:21 AM
於PJ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老师累了 - 舒卷余情(四)

我老师何国忠副教授的《文化人的感情世界》一书里就收录了一篇〈老师累了〉。文章里头的林水豪老师,在我就读马大中文系以前就退休了。退休以后,当了华社研究中心的主任。何老师在文章里头写道,为了华研的行政开销,为了“没有钱,找钱”的奔走,“林水豪老师少了许多优闲的气色”,更从一个不善应酬的单纯学者,变成了一个发觉到外头吃饭喝酒是生活上重要部分的累人。林老师,最终是离开了华研。

毕业以后就甚少会见何老师,偶尔抽空回去探望,只见繁事缠身的何老师是满脸的倦容,一脸的憔悴。升任为马大东亚系系主任后的何老师,为政务、开会、往来信件、会客而忙。那些学术研究、教书备课的时间着实被剥夺了不少。授课的时间并没有因为政务而相对地减少;同样的,何老师所领的薪水也没有因为工作量的增加而相对地增多。

我渐渐地发觉这世上身不由己的事情,充斥空间于满满。这样的情形,也正如与我同届毕业的同学一般。他本是教师,领了教育局的津贴到马大中文系来深造。却在毕业以后重回到教育岗位时,发觉自己所教的课业,与中文一概无关。他是失望透了。尤其面对一群无心向学的学生,他更是心灰意冷。

我们的社会就是常常这样在不对的时间做不对的事情,然后将不适合的人选放置在不对的地方,甚至为节省开支而生产身兼多职的累人……社会因此而乱了秩序,人才也因此而外流。老师的地位从此不再神圣不可侵犯,而只须具备超能的力量,以谱写一段不会累的神话。

董桥在〈校园本是寻梦园〉一文中这样说到:“教书和读书当然辛苦,前者是可敬的职业,后者是职业的基石……教不好、不长进,只好淘汰,教育制度没有理由姑息你。学不会、不用功,只好留班,教育制度没有理由迁就你。”精简的字句,却铿锵有声,我心中不无共鸣。

不长进的教师当然有,不用功的学生为数更多,然而对于那些满腔热忱献身教育的教师们,我诚心恳请社会保留一片完全属于教书授业的自由天地於他们,太多的杂务负担使老师们累了,牛头不对马嘴的刻意安排也使老师们累了,累得不晓得该如何去教育出一个具备“德、智、体、群、美”的学生。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可以善待这样一群在背后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大家觉得马来西亚华人研究重要,请关心华研。”这是何老师代林老师所说的一句话。如今我引申而用则为:“如果大家觉得教育重要,请善待无怨无悔地为教育而牺牲奉献的教师。”


8 January 2003
7:47 AM
於PJ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我本是仰卧的青山一列 - 舒卷余情(三)

《鄉愁四韻》
余光中 詩 / 羅大佑 曲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那酒一樣的長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那血一樣的海棠紅
那沸水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樣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的臘梅香啊臘梅香 那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那母親的芬芳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的臘梅香啊臘梅香


小时侯上山祭拜,我爱背诵姐姐教我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但是那山头没有以酒闻名的杏花村,杜牧更已是远古诗人。我们陪着沉睡的母亲沿着逶迤的山路上山的那天,海在右。下山时,在左。就这样上下,左右地过了将近二十个年头,山映斜阳天接水的画面在我记忆里占据了好大的空间。

直落巴亨的、垄尾山上的坟墓,一年一次,我会踏及。遍布满山头那一丕净土掩埋的寒骨,成了人们心中阴深寒栗的导因,但,很多时候我们忘了“他们”也曾是人。我母校后面的白云山也是坟场,从课室的窗口向外望,还清晰可读出碑上铭刻的文字。那时候学校里不乏绘声绘影的鬼故事流传着,可是听久了,麻木了,也就习惯了。

中学毕业以后,我离开了四面环海的槟岛来到没有海的吉隆坡念书继而工作,学会了什么叫做强说的乡愁。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有些人把它当酒,越久越醇;有些人则把它当壶里一再冲泡的茶叶,越来越淡。人说槟城人有岛民心态,不会离家太远。是不是意味着乡愁会特别浓?听罗大佑唱着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不晓得是歌声、旋律抑或诗韵,又荡漾了我心底的涟漪,诗人思的是神州大地那载满历史与乡愁的九洲,而我却从他的另一首诗里有所顿悟:“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原来,和“愁”字挂钩的,是生离死别的遗憾与无奈,是离人心上秋。

中六研读《三国志》时,得把情节给背熟了好应付考试,却因此爱上了里头的某些人物。赤壁之战的周瑜后来走入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成了雄姿英发的儒将。然而人生的际遇却向他开了个“孔明三气周瑜”的玩笑,笑他“既生瑜,何生亮”感慨里头的狭隘观点(胸怀)。比之周公瑾,苏东坡的命运更为颠簸,他惟有怀古吊今来浇自己心中块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对了,这世界不正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吗?想当年燕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始皇而于易水送别时,早已视死如归的荆轲对身着白衣丧服的燕子丹、高渐离及宋意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果然,图穷匕见而行迹败露后,荆轲惨遭秦始皇毒手。于是,易水送别成了永恒的告别。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於易水送友人时又念起了当年壮烈牺牲的刺客,古今思绪掺杂地叹了句“昔时人已末,今日水犹寒”。

好一句今日水犹寒!宋朝诗人李清照曾以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怀念着乌江自刎的西楚霸王,爱他的英雄气概。后人认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却愧言:“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而如今,乌江岸上又是什么样了?乌江之水不也还悠悠东流吗?

恒古以来的水中愁尚还承载着屈原投汨罗江的绝望、李白水中捞月而溺毙的浪漫野史等等,等等。沧桑历尽的古人比之我有更多的理由不快活,也毕竟尘归尘,土归土了。而摆渡在生死码头的我,却还常为生活上芝麻绿豆的小事斤斤计较着、埋怨着、慨叹着……却忘了自己在无法分割的山水间存活,忘了抬头遥望山上冷冷的墓碑,忘了我也本是仰卧的青山一列。#


21 February 2003
11:10:51 PM
於PJ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

信仰的救赎之路 - 舒卷余情(二)


木槌在克莉丝蒂的大厅上/going/going/gone/砰然的一响,敲下去/三千九百万元的高价/买断了,全场紧张的呼吸/买断了,全世界惊羡的眼睛/买不回,断了,一只耳朵/买不回,焦了,一头赤发/买不回,松了,一嘴坏牙/买不回匆匆的三十七岁/木槌举起,对着热烈的会场/手枪举起,对着寂寞的心脏/断耳,going/赤发,going/坏牙,going/恶梦,going/羊癫疯,going/日记和信,going/医师和病床,going/亲爱的弟弟啊,going/砰然的一声,gone/一颗慷慨的心脏/併成满地的向日葵满天的太阳。 余光中《向日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偶然下读了余光中的《向日葵》这首诗,随即对荷兰著名的后印象派(Post Impressionism)画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深感兴趣。也想起了我槟城老家藏有他《向日葵》(“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这幅名画的仿制品。

梵谷27岁才开始作画,并在往后的十年里交出了一千七百多件作品。很讽刺的是,他如今那些价值不菲的旷世巨作原来曾经无人问津,他有生之年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作品为《红色葡萄园》“The Red Vineyard”),那还是他弟弟西奥(Theo)化名托朋友去买下来的。西奧是梵谷的精神与经济支柱,他一直鼓励梵谷作画,并坚持他是天才,兄弟之间的情谊,让西奧能透过梵谷的疯狂看到一个艺术家的天赋及其心灵之旅的可贵。

《向日葵》创作于1888年,那时候的梵谷,精神已濒临崩溃。同年12月,梵谷开始精神错乱,一直到死,不间断地遭受间歇性精神病的折磨。他那幅1989年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就是在与画家高更(Paul.Gauguin)闹了分歧,把自己的耳朵给切割下来后画的。1889 年五月,梵谷自行要求入住圣雷米(St.Remy)的德莫索尔精神疗养院接受治疗。一年后,梵谷搬到瓦茲河畔的奥韦尔(Auvers-sur-Oise)租屋而住。屋主伽塞医生(Dr. Gachet)是个好人,还幫梵谷义诊。梵谷却一度將自己的疯狂投射在伽塞医生身上,认为是伽塞医生疯了,于是画了一幅创下世界艺术品拍卖价格最高纪录的《伽塞医生-受苦的基督》(Portrait of Doctor Gachet)。1890年7月27日早上,梵谷压抑已久的悲伤、绝望与疯狂完全地吞噬了他,他悄然走到了距离住处数百里那常成为笔下风景的麦田中,举枪自杀。然而子弹沒有射中心脏,他摇摇摆摆地走回家,倒在寢室中拒绝接受治疗,挣扎至7月29日方告伤重不治,终年37。

梵谷选择了短暂的生命来换取画作与后人永恒的对话,如同他所言:“我总认为一个画家虽然死了,也能藉著作品向未來的新時代谈论自己的意見。”一个伟大艺术家背后的孤寂与郁闷,积累成无可救药的精神错乱,而精神错乱的背后才真正隐藏一颗光芒闪耀如太阳的心。艺术,成了他救赎心灵的信仰,奔放豪迈且真实发自内心底蕴的表达,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景。这使我想起了农历新年期间极乐寺红彤彤似一片火海的景观,每个挨肩悬挂的灯笼下方都有张卡片,写上点灯人的姓名及祈愿。每一个坚持的梦想也算是一种信仰,就像所有古迹对历史信仰而保留的古色古香。当无形的心灵贯穿有形的世界,这图景恰如梵谷作画时所坚持的价值体系,也提醒我们别用尽了千灯万火来点亮一座百年古刹,却灭了底心小小的烛光。

行文至此,再回头看余光中的诗歌,心中到底压抑了欲说还休的怅然。我们何其有幸没有梵谷的坎坷人生,又何其不幸地少了他为救赎心灵所点燃的心灯。#

14 February 2003
6:18:06 PM
於PJ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当年如梦今夜醉 - 舒卷余情 (一)

四、五十年代,或更早以前,我爷爷和我爸辛苦的年代,我这做后辈的自然来不及参与,因此我读不懂老人家一谈起日侵战乱时就流的眼泪里,藏有多少没有休止符的悲歌。他们总在烟火中,氤氲里,引发一股虔诚的自我安慰。习惯性的祈求,久了,就把这样的精神寄托视为理所当然。于是,心安些、平静些;于是,代代相传乃至槟城的观音亭百年来香火鼎盛依然。

时间不断穿梭空间,就留下一大段历史让我们去追溯。而历史的文献记载或口述流传,有多少程度的真实性,还真不可考。小学时期,老师说过,观音亭的观音会显灵,日军的炸弹炸不毁那座经由多少善男信女虔诚之心熏陶的庙宇。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表示相信。小时候的我比起同龄小孩,甚少发问,因为愚笨而没有疑惑,很多事情我都照单全收、完全相信。长大后,才发现生活上,处处是问题待解,却难似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当潮流复古,那种时代感觉很复杂,心情很难调适;当喇叭裤、松糕鞋等具有时代象征的衣着饰物穿在现代年轻人身上时,那种时空跳跃的转变,也难以言喻。当我们和时间擦肩而过,就注定了所有的“当时”将不再重来,时髦会变成老土、建筑物会变成古迹、小孩会长大、老人会离去……皆是铁一般的定律。于是,当年的小孩长大了,会对着泛黄相片里捕捉住的“时髦”笑弯了腰、会对古迹保存的课题表示漠然、会不了解历史演变的因由、更不会了解上几代人的情意结。

我开车经过两岁以前居住过的战前建筑物,一所座落在市中心某个角落,再无记忆,但有点情怀的房子。我哥哥姐姐全在那儿长大,他们是“坡底”长大的孩子。唯独我的童年,与一处由稻田发展而成住宅区的地方挂钩,一个坡底人称为“山顶”的地方。小时候,我每每“下坡”,都兴奋莫名。如今,却因为自己对家乡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认知的匮乏而愧疚。我只能凭想像来塑造爷爷奶奶及爸爸妈妈那个年代的槟城,纷乱或繁华的景象。

忘了从哪里看到这样的句子:“一个留不下回忆的地方,不会留人”。回忆,相对着时间的流逝,而“时间是流动不居的……我们其实是‘无从’认识时间的;我们所认识的,只是‘时间的痕迹’。”就詹宏志在《城市人》一书里如此的阐述,我想,槟城的时间痕迹,尚处处可见,而且余韵袅绕如观音亭的烟火不断。至少平凡如我,还爱道:“想当年……”也正如我的长辈们总沉湎在烟熏得朦朦胧胧的“当年”回忆里,而苍老的脸庞镶嵌一股信仰的边框,像庙里每一柱香前半膜拜半祈求、或思量或陶醉的模样。


6 February 2003
3:00:56 AM
於PG
刊登於光华日报周刊
《舒卷余情》专栏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