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0, 2012

憂傷的年代


每個年代都附屬一段憂傷。

丟失旋律的美麗童謠,
散佚在我的年代。

人無千日好

人生如苦海無邊,回頭是彼岸。
享受人生,
不用學,不必教,
有錢就可以;
受享人生,
不用問,不必猜,
福盡禍自來。

等待彩虹

如簾的雨珠,串起一話悲涼。

人潮擁擠的那一天我們跟著上了山。
才一步出纜車,雨點就自艷陽天滑落。
多少個哭濕衣枕的日子就是如此這般突然哀傷。
你無言,我無語,
我們往往只能,默默療傷。

Friday, July 20, 2012

用我一輩子去忘記

“別哭我最愛的人,
今夜我如曇花綻放,
在最美的一剎那凋落,
你的淚也挽不回的枯萎。

別哭我最愛的人,
可知我將不會再醒
在最美的夜空中眨眼,
我的眸是最閃亮的星光。

是否記得我驕傲地說,
這世界我曾經來過,
不要告訴我永恆是什麼,
我在最燦爛的瞬間毀滅,
(不要告訴我成熟是什麼,
我在剛開始的瞬間結束。)”

~《別哭,我最愛的人》鄭智化~

如果,生命中有如果,
不會允許你,輕易綁架幸福,匆匆離開,
因為沒有如果,因為沒有重來,
所以你永遠不知道,
囚禁遺憾中的,
是一輩子的我。

Sunday, May 6, 2012

此物最相思

相思紅豆寄相思。
那一天,我們途徑一座神聖的教堂,
教堂外種滿相思樹。
我彎身拾取幾顆相思豆,說要帶回家“豢養”,
你說好好好;
我把“相思”握在手心,
告訴你,我要把它們瓶封起來,
你也說好好好。

塵封了相思,然後,永遠開心。
待孤老的時候打開,
思念的玄味,才能瀰漫心房,
記取當年,我們共有的,回憶。


被風吹過的夏天

歲月像風車一樣轉動,卻不會駐足。

那個炎熱的午後,
微風勉強吹動髮梢裙擺。
扎著雙馬尾的小女孩駐足觀望檔口外擺賣的五彩風車,
開心地笑,久久不願隨母親離開。
一幅多麼童真的畫面,
喚起我,
也曾經擁有。


逝水年華

還真不是一般的自戀!

如今,青春不再。
總有一天,年華會更老去,烏絲換華髮,雙鬢斑白;
那時候,照片,是留下回憶,還是徒添傷感?

Sunday, April 29, 2012

多媒體輔助教學與行動研究 - Web2.0 与教育

郭麗雲

【前言】

      身為教育工作者,以教育的觀點、角度來看Web2.0的發展,亦不外乎以教書育人為根本。教育的內在本質依然,改革與發展只是外在模式。故有關Web2.0的學術性報告留給資訊科技的專家來鑽研深究,以下只是一位教師以隸屬“數位移民群”Digital Immigrant的身份探討如何在教學上面對出生在“數位時代的學習者”(Digital Natives),那些一生下來,就已經活在一個萬維網環境底下的“數字原住民”(Born Digital)。
【高科技与新思维中的主流替代】
     Web 2.0僅是一個用來闡述技術轉變的術語,是新時代網絡服務觀念的改變,其所強調的雙向互動,最關鍵的核心精神在於“使用者的參與”,即由使用者主導來創造、協同合作、分享各種資訊與內容的一個分散式的網路現象,以實現個性化、自主化、社會化的網絡新體驗Web2.0這術語是由O'ReillyDale Dougherty Media Live Craig Cline 在共同合作的腦力激盪(brain storming)會議上所提出
     基於Web 2.0這新興概念的推廣與延展,教育的普及化更是掀開了數位學習的新扉頁,並成了科技時代的新主流。通過網路的平台,教師在數位時代的教學方式從單機應用的教學程式,拓展為各項網絡工具的普遍應用。就教育而言,它亦是理念和思想體系上的升級換代,由個體智慧的轉移,成了由大眾匯聚而成的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
      維基百科對“教育”的詮釋為:“教育,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傳播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產生於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然而不管是廣義或狹義,“育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如今,虛擬的網絡授受天地無疑可承擔“教書”那授業、解惑的重擔,卻使“育人”“傳道”這版圖模糊成一片灰色地帶,教師的身教無法傳達,學生難以從教師身上獲得模範與榜樣的學習機會,也無法在與同學接觸與互動中互相學習彼此行為態度上的優點。因此,未來如果學生過度依賴網絡上的資源共享而逐漸放棄現實生活上的教學模式,每天面對冰冷的電腦讀書學習,他可能無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關係,造成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等,品行的培養也沒能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
     20世紀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思想家及哲學家愛因斯坦有言:“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而在資訊科技達致巔峰的現時,育人這一環在網路的過度自由中是否會逐漸湮沒,的確值得深思。科技與物一樣是死的,其身的價值尚得由運用之人賦予,若使用者其身不正,操控科技的意識便會敲響警鐘,屆時所有軟硬體設備將變相成為扼殺人倫道德的新式武器。因此,只能說,Web2.0乃屬一體兩面的概念,利弊相當。
    既然Web2.0純粹是個概念,那它便是個變數,附屬其中的教育,也絕不會是終極的最佳教學模式。人類最是善變,所能接受的教育模式亦不會一成不變,套用學術用語美其名為“科技進步”,實則人類喜新厭舊的心態作祟。誰能擔保網路教學與分享的發展不是泡沫化?不會走向式微?自環保課題甚囂塵上後,人類開始對很多事情提出回歸原始的意願。是否有一天人類又會重新喜歡面對面的直接教學方式?所有Web2.0的教學活動是否又走向遠古時代效法私塾的形態?
     反之,Web2.0之可貴價值在於跨國界與跨領域的無障礙交流。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教育與文化熏陶的教育工作者可藉由這個平台給予個人思維的激盪,知識相長。教育,不再是一家之言,而是集大成者,受惠的不只是學生,更是教師。然而,數位教育裡海量的資訊,任我們窮其一生也無法一一瀏覽。於是乎,身為引導者的教師扮演著重大角色。自古以來,教師的責任本也不在教,而在教會學生學。因此也可說“教育的核心價值”便是培養學生成為獨立的學習者。 而這“獨立”二字應用在Web2.0概念上,為具備創作、合作、獨立貢獻及高度運用批評思考的能力。當然,在運用Web2.0概念時,要避免出現魯迅所謂的“拿來主義”現象。故引導者除了教會學生上網搜尋、分辨資料,也要教會學生懂得分享。否則,一味的接受而不回饋,那與不長進又相去何遠?一旦師生皆習慣了Web2.0的教學平台,那麼教與學都將更有效率。

     至於教師,必須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方能加入以Web2.0教學的行列?專業知識自不在話下,與時俱進更是必須,投入熱誠與獻身教學的精神不可或缺,技能要趕上科技,思維上要接納並融會貫通科技資訊與學科教育。再來,應該就是傾囊相授,無私地分享的胸襟。遠古時代,師傅傳授武功總是自留一招,因怕徒弟造反。倘以如此想法跨入Web2.0的門檻,相信很快即被淘汰。網路上願意分享的人太多,博學多才的人也多不勝數,那是一個自由與公平的交流空間,不限制任何人的願意分享度,當然也就沒有明文規定他人非得接受自己的分享。好的資訊閱覽度高,不好的被忽略、被擱置,漫遊所謂的雲端科技中,大家根本無暇理會他人的分享胸襟,所以,有所保留者,很自然地就會與Web2.0教學脫節。

      Web2.0與教育之間聯繫所產生的價值,無非在於善用與否。古有諺語謂之:“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長痰瘤”,套用在Web2.0教學之上亦如是。資訊科技的確是把雙刃刀。

【科技日新與中華文化的衝擊】

   
      中文課有著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的底蘊,它不只是知識,更是美學。學中文,就是學文化。傳統文化配上日新月異的科技資訊工藝,不但沒有格格不入之感,反而讓文化靈活生動起來,對於現世的廣泛影響及後世的永久流傳都起著莫大的幫助。

      O'Reilly提出Web 2.0的概念以來,教學機構之間再沒有藉口埋怨彼此間互動不足,只存在要與不要,願意與否的問題。Web 2.0讓使用者對資料有更多的控制權,同時使用者之間的溝通與互動也將更頻繁。中文教學者嘗試運用Web2.0這一個新的溝通方式,彼此激勵,資源分享的正面效果經已顯現。

      為了因應近幾年來華語熱潮,也為了讓世界各地的華語老師更容易取得華語文的教學資源,台灣僑務委員會從972月正式開放具有Web 2.0特性的“全球華文網” http://www.huayuworld.org該網站的宗旨為:“匯集網路上與華語教學相關的部落格,更希望藉由分享館這個平台,號召關心華語教學的研究者、老師,透過聯播分享彼此的教學經驗及研究成果;期許能將個人的經驗,匯聚成眾人的智慧結晶。

      Web2.0的時代,上課方式已逐漸從實體教室、黑板、課本、錄影帶、幻燈片演變成電子白板,遠距教學平台等。華文教師結合各種Web2.0工具,創造出來各種與資訊科技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習更加豐富多元。Blog(部落格)即是其中一例。在教學世界裡,部落格的功能已悄悄的在改變,從記錄生活那日記一樣的功能,成了教師記錄教學心得的平台,或嵌入影片、動畫,或鼓勵發表意意見,或播放學校資訊及活動剪影,甚至運用部落格的迴響功能與全校教師及家長互動、溝通,成為“學校聯絡簿”。如今,部落格也已經添加“共筆”功能,讓同行或師生共同經營網路空間的系統。

      多媒體教學的演進,從黑白電視,彩色電視,融入教學,函授課程,電腦輔助教學,線上教學/學習,至E-Learning 2.0,皆對傳統的教學有輔助功能,為學習效果增值。而今,馬來西亞在Web2.0華文教學或資源共享上稍嫌不足,因此許多獨中華文教師需上中國、台灣或香港的網站去參考或截取資料,然而由於地域差距而有文化差異,各地的中文水平不一,制度不一,語言模式也不盡相同,因此幫助不大。作為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言人和華社民辦教育領導機構鮮明形象的董總,應該承擔起開拓一個類似“全球華文網”概念的平台,讓全馬各地的華文教師共享資源,甚至是一個可以讓師生交流的區塊。當然董總在開拓Web2.0資源分享之餘,還得致力推廣並引導線上討論技巧。
   
     在華文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教學播放歌曲或影片,及後可以把相關歌曲影片上載至共享的平台,讓學生溫故知新,影音教學絕對加深學生的印象,也更吸引他們學習。也可善用諸如Google DocDropbox之類有助於資源共享與共筆的Web2.0工具,也可稱為學生呈交作業和學習的平台。當然,教師可以善用傳統的e-mailMSN帶領,引導並督促學生學習,抑或通過現今正廣泛被使用的面子書(facebook)。通過學生熱衷的網絡工具傳授教學資訊,將收穫事半功倍之效。教師甚至可以把課文朗讀錄音,抑或將古詩或現代詩譜成曲,然後上載到網上讓學生反复聆聽,達到活潑教學的效果。

      網絡的發展趨勢未來將會更普及。雲端科技的運用會讓普羅大眾更加依賴網絡,所以教師們應該正視數位時代網絡對教育帶來的正反影響,思考對策,不要在科技時代落單。

資訊爆炸下的兩極化
          太極圖分兩儀,在事物上象徵著世上有陰必有陽,有男必有女,事項上則可解釋為物極必反,器滿則傾,所有科技達到巔峰時,顯示進步的弧度會開始下降,而這幾乎就是天地萬物的原理,此之謂陰盛陽衰,陽盡陰生。此外,我們亦知所有科技工藝或科技資訊皆存在著利與弊。Web2.0若在教學普及上實施時,無可避免地也會面對一些困難,困難從小至大,以下逐一詳談。

(壹)數位落差

      根據《互联网的快速扩张使得网络经济飞速发展》一文指出,“數位落差,亦作數碼鴻溝數碼隔膜數碼差距,是指社會上不同性別、種族、經濟、居住環境、階級背景的人,接近使用數位產品(如電腦或是網路)的機會與能力上的差異。簡約來說,觀察數位落差可以從接近使用(Access)電腦及網路的機會、以及對於電腦及網路的使用能力(亦可稱之為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這兩大面向來看。

 (一)數位落差與網絡基礎環境

          聯合國於2009年發佈的有關數據顯示“全世界仍有8.54億人長期遭受貧困和營養不良之苦;有超過10億的極端貧困人口每天生活費不足美元;每年有560萬兒童死於與貧困有關的疾病。同時,世界各地還有11億多城鄉居民喝不上清潔的飲用水,更有26億人連基本的衛生設施都沒有”“全世界最貧窮的人口(25億人日收入不足2美元)佔世界總人口的40%,他們的收入僅佔全球收入的5%”根據以上所列,在貧窮線下生活的群眾幾乎已是地球總人口的一半,他們最擔心的是溫飽與疾病的問題,對他們而言,受教育或許已是妄想,網絡教育更是奢侈。“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一直在惡化。

     資訊科技使普羅大眾得以簡化日常工作,改善生活素質,然而數位落差者卻要繼續沿用舊有的方式工作,無法善用科技增值。這兩者的差異愈走向兩極化,社會的財富分配就更不平均。網絡霸權主義崛起後的商業鬥爭中,弱肉強食則會愈演愈烈。
     很多投資在科技研發的策劃,照顧的只是小部分經濟許可的人群,貧窮的社群總是數位落差的一群。Web2.0教學,最基本需要電腦設備,這已不是貧窮人家負擔得起,更何況還需要網路,因此在使用Web2.0來教學之前,相信利用Web2.0的概念來消滅貧窮會更迫切需要。

     馬來西亞面對的問題則是中央政府經常不願在應當撥款的地方撥款作為發展經費,貪污舞弊後官官相護,於是,提升環境與基礎建設的發展腳步總是龜速般緩慢。

 (二)數位落差與資訊普及率
     全球的資訊覆蓋面絕對不全,延續以上貧窮之談,貧窮國家資訊缺乏,更逞論“普及”。資訊既不普及,網絡教學自也就難以推行。因此,Web2.0的概念根本無從在貧窮國度全面開拓。

     當然,數位落差不是富有與貧窮的二分化界限,根據研究員的報告,數位落差的成因也可以如以下所列:
1.  使用效能較低的電腦;
2.  使用連線較差或價錢過高的互聯網服務;
3.  比大眾教難得到電腦技術的支援;
4.  教難得到電腦技術的支援。

     就馬來西亞而論,雖然人民已經不再使用“撥號網接”,然而網絡的速度遠遠落後,甚至時常癱瘓。人民付出了昂貴的網路費用,卻要忍受一年到頭經常無法操作的痛苦。再不就是當整個社區太多人申請互聯網服務時,網速就會超慢。甚至有人覺得學校假期時,網速緩慢乃至一分鐘開一個頁面是正常的,因為很多學生多了很多空閒時間上網,“線上擁擠”。學校教學需要網絡連線時也一樣常遇到無法連接的狀況,讓教育工作者極其無奈。把不正常的事情正常化,就是馬來西亞的文化。比如國家能源公司壟斷了整個市場,每年賺錢卻每年高喊虧錢,經常大停電,讓仰賴資訊科技及網路設備運作的公司及工廠損失百萬,他們也覺得正常。總而言之,馬來西亞的資訊涵蓋面非不普及,實乃沒有效率。

(三)數位落差與數位移民群

          所謂數位落差,當然亦不限於窮人,對於“數位移民群”而言,很多年長者或許會跟不上數位時代的步伐。如此一來他們反而會成為Web2.0廣泛使用下被邊緣化的一群。我們當然可以認為:人就是要與時俱進,所謂適者生存。然而年長以後,學習能力會下降,這是難免,無法完全融入科技發展的時代,有時候亦非他們所願。

     現在,新的資訊落差,相信還有很多人爬不上來這個“雲端”,有些教育工作者甚至需要學生拉他一把。雖說教學相長,然而身為教育工作者卻無法帶領學生走向新時代,的確有點尷尬。

     網路上,媒介的形式不同了,但有些人抗拒面對電腦與網絡學習,也有懶惰自我鞭策以學習者,使用者對知識的探求程度不一定。當然我們也不能以偏概全,不能說年輕一輩不學習,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很多人對於知識沒有深入了解的慾望。他們的這種現象也是社會上普遍的弊端。因此網絡教學普遍上是針對具備電腦軟硬體設備,網際網路及求知上進的人進行教學與分享。

(四)數位落差與觀念舊有關係

          延續上一個論點,“數位移民群”的數位落差當然也牽涉到個人意願問題及觀念舊有關係,很多年長者固步自封,抗拒資訊科技的發展,把自己遠遠拋在高科技與新思維之後,不求進步。也有抗拒網絡教學者,無法接受顛覆傳統的教育方式。

          馬來西亞政府最是裹足不前的執政者,不透明化的法律遏制人們的言論自由,可以隨意以煽動種族分裂為由將人民逮捕,以儆效尤。如此一來,Web2.0的概念在不完全自由的國度,仍存在一定的限制。
          脆弱的政治體系除了在爭權奪利上苟延殘喘,其實不堪一擊。在朝和在野兩派幾乎都在綢繆抗敵,如何再有心思建設教育。基礎教育已不紮實,更逞論趕上資訊科技的軌道。地理環境得天獨厚的馬來西亞成為發展中國家已久,廿年以前如此,十年後沒有改變,至今依然如故,發展了那麼多年,換了三任首相,卻依舊還在“發展中”,這也是政府觀念舊有的影響,讓人民與資訊時代有了稍微的落差。
     
      相關人員經常提出數位落差相關的科技面向的討論,但隨著網路和科技的普及,“數位落差”將不會只停留在知識性的探討上,而將成為社會大環境必須去關注的議題

 (貳)社會群體關係與Web2.0

(一)文化差異與Web2.0教學

      維基百科對文化差異的解釋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當他們相遇之時會產生衝擊、競爭及失落等反應。文化差異可能由於宗教界別、種族群體、語言能力、政治立場、社會階級、性別、民族主義、年齡代溝、文學修養、藝術認知、教育程度等之不同,而产生文化差異。

          Web 2.0教學中最明顯的文化差異應當就是“語文”問題。全世界估計有4000-8000種語言。根據德國出版的《語言學及語言交際工具問題手冊》表示共有5561種語言。而語言使用率依序為1.漢語;2.西班牙語;3.英語;4英語;5.阿拉伯語;6.葡萄牙語;7.孟加拉語;8.俄羅斯語;9.日語;10.德語。其中得以運用Google翻譯的有63種語言。世界各地有不同的語文,資源共享時不同語文的翻譯極其重要。就如馬來西亞,馬來人不懂華文,Web2.0的網絡教學必須是以馬來文為主。然而有些華人的馬來文則不好,以馬來文來學習各學科對他們來說則有障礙。因此,結合華、巫、英三語的Web2.0教學才能真正讓全馬來西亞人民受惠。

(二)法律與智慧財產權
          Web2.0的概念下,網際網路成了所有資訊自由分享的平台。但是這自然牽涉了智慧財產權問題。

   依據現有的著作權法,不論是文字、音樂還是電影,作品固定於媒介上時便立即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然而這種形式卻過度保護某些商業巨擘的利益,而將著作權最初的兩個目的置諸腦後,即1.保護著作人的權益,2.鼓勵創作。這當然也就與Web2.0的概念背道而馳。

     網際網路上的數位作品不像實體物品具有獨占性,不但容易複製,且傳送成本低廉,這為著作權帶來的新理念——適度放寬著作權的限制反而能夠引起更多的迴響,讓數碼網絡上的“鄉民”自由加入新創意,運用集體智慧產生更大的火花。1991Linus Torvalds開放作業系統的原始碼,允許人們自由使用、修改和發佈,乃至發展成今日的龐大事業,即為一例。此外,維基百科架構之形成,也是依靠眾人的集體智慧。

     史丹佛大學法學院教授Lawrence Lessig認為現行的著作權法是全有或全無的極端:全部權利受到著作權法保護;或是放棄所有權利,將作品歸於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他認為人們應該還有第三種選擇,因而創立了創意公用(Creative Commons, CC)授權”。Lessig(2004)於《Free Culture》一書中強調,“創意公用並非著作權的敵人,相反地,它彌補了著作權的不足。當人們為了教育、公益、個人興趣等目的使用創意公用授權的作品時,不必擔心因此而吃上官司。而相對的,他們自身也樂於採用創意公用授權,以善意換取更多創意。

     大多數網絡使用者在分享資源時,並不著重商業利益,只是想表達創意、尋找同好,故若依循著作權的“保留所有權利”(all rights reserved),自由的平台將會受限,於是有了創意公用主張“保留部分權利”(some rights reserved)。著作權的原則是:“一切禁止,除非特別允許”;而創意公用的原則是:“一切允許,除非特別禁止”。透過創意公用的網站,人們很容易就能選擇自己想要的法律授權,而不必借助律師等專業人士。
 
 (三)政府與教育
      我國的教育朝花夕拾,沒有規劃,不懂教育使命的人也登堂入室,當上教育部長,說話可以不負責任,彷彿沒有新改變就不叫教育,變相以為那是教育革命,其實只曝露了執政者本身的短見,根本不看重任重道遠的教育事業。再來就是人才外流,不但沒有良好的環境培養資訊科技的人才,甚至無法留住僅有的人才。然後才以高薪聘請外國人才來服務,本末倒置,浪費公帑也浪費納稅人的錢。

          如果我們一直都擁有如此短視的政府,相信國家的教育根本不能完全與資訊科技同步發展,甚至只能處於被引領的地位,而不是帶領者。

(叁)Web2.0教學與道德教育

          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我們只能培養一群與道德教育沒有直接掛鉤的所謂人才,教師無法面對面進行身教。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才有健康的行為。”然而,在網絡世界內,分享與傳授的除了知識,還是知識,而不是實際人際關係的磨練及待人處事的訓練。

     此外,分享或截取資訊,都必須以德為本,以人出發,是簡單不過的基本道理,然而網路世界中,任意分享與搜尋的所謂“自由”,是以正面的形式在發展,還是任由濫用而無法抑制?自由網絡平台的破壞性是否早已顯現端倪?如誤導性、煽動情緒、發表不確實資訊、人身攻擊、駭客入侵等等,以上,皆考量為弊端的疑思。而且,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裡,人們可以有多重身份,甚至沒有一個是真正的自己,那確實是件可怕的事情。由此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也很難鑑定教師的素質及資訊的真實。

(肆)Web2.0與健康問題

      科技發達相應的就是賭上健康,產生健康問題,這亦稱為文明病。首先,面對電腦太久而坐姿不正確,會有脊椎骨歪曲,坐骨神經疼痛,腰酸背疼等等問題。再來就是輻射的問題,電子科技或多或少都帶有危害人體健康的輻射線,然而科技發展的危害至今還未真正顯著,料想20年後,這些健康問題應該會更加嚴重。因此,在發展科技當兒,我們應該也要顧慮到人類長遠的健康問題,而不能禍及下一代。

          Web2.0教學的集體智慧只是科技接受者的共同創作,數位落差者如何參與智慧共享?此外自由平台又是否會形成惡性競爭,從而產生更多霸權的惡魔?而我們又將如何防止駭客入侵及竄改平台上共享的資源,造成誤導?2000年時,電腦科技領域經歷了一場“千年蟲”危機(Y2K),誰能擔保未來不會再有類似Y2K的現象發生?太陽風暴的災難會否來臨?電源會不會枯竭?屆時,經已無任依賴電腦科技以生存的人類又該做何打算?

          在預防資訊與科技癱瘓那一天的來臨前,我們人類是否已經做好準備。在教育領域裡,我們又是如何灌輸下一代關於如此的危機意識,以讓大家懂得善用科技的發達之餘,也不忘未雨綢繆。一旦科技瓦解了,至少我們還活著,因著一直以來良好的防範教育,還能繼續原始地生存下去。

      【科技的一小步,教育的一大步】

      教育不是潮流,本質不會隨著流行變動,數位科技只是輔助,不是根本。因此當我們在開拓Web2.0教學的概念與應用時,別讓一朵“雲”亂了心,掌握教育的核心價值才是王道。延續上一題闡述Web2.0教學所面對的問題,現在則繼續深入探討其解決與建議方案。

(壹)環境與基礎建設

          環境與基礎的建設自然離不開各國政府。如果政府沒有提升國家應有的基本網絡設備,人民就難以與數位時代接軌。就馬來西亞而言,政府首先必須開放國家教育政策,接納並支持獨中教育。同時與國際接軌,共同研發及推展Web2.0教學,並培養研發數位科技的人才。當朝者宏觀與前瞻的教育理念,將惠及全國學府,並真正實現全民教育。

          此外,政府必須杜絕資源與科技供應者獨霸或壟斷市場的局面,如以上所提及的國家能源公司。再有,必須扼制那壓抑言論自由與資訊自由的專橫制度,還原民主制度的國度,並且確保不封殺自由共享資源的網絡平台。
政府也應該積極地縮減數位落差。消弭數位落差的方法可由學習開始,運用數位學習,創造無時間、距離、障礙的學習方式與環境。發掘數位學習潛在的問題,並提出具體的改善策略,進而開創無障礙的數位學習方式與環境。
(貳)董總與獨中
             馬來西亞共有60+1所華文獨中(+1為分校),在廣大華社支持下堅持母語教育信念而拒絕在《1961 年教育法令》的實施下改制為國民型中學,政府因此不給予任何教育資助,獨中被迫自行籌措經費辦學,故稱之為“獨立”中學。縱然獨中每年為國家培育了無數的人才,卻總是在教育中被邊緣化,政府施惠學校時,獨中總是落單。但是,獨中也有幸沒有落入政治桎梏,可以自由發展教育,當教育完全與政治脫離時,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董教總全國發展華文獨立執行工作委員會領導下,獨中傲然挺過了數十個年頭,並且越辦越好,既然沒有在經費不足中倒了下來,更不應該落後在科技發展的尖端。
          董總對獨中所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然而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董總網站也經常無法獲取相關教學的資訊,董總內部也沒能很好地傳達訊息,很多時候獨中也沒能釐清教學範圍,教師無法從策劃教學的董總處獲得訊息而必須自行摸索,從而浪費許多時間,比如更詳細的考試範圍與作答技巧,作文批改方式與打分標準,相關的參考書。而其實這些資訊,董總可以通過Web2.0的概念在通過網絡上載或分享資源,不必讓教師在教學效果達成前白白走了許多冤枉路,董總更不必為著這些可以輕易地在網絡平台上共享的資訊而勞師動眾地開辦課程,讓全國各地的教師遠程奔波。
學校
          獨中教育機構、團體及教育工作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走在Web2.0教學的行列中,即根據獨中教學的需要,善用及善導Web2.0的教學科技,教師可以將教學素材發布為共享的網絡資源,通過Flick.com(圖像);slideshare.net, slidebomb.com, photobucket.com(幻燈片);tudou.com, youtube.com, teachertube.com(視頻);blogger.com, wordpress.com, wretch.com(部落格), Glogster.com(海報)等製作教案。此外也可協助將現有的Web2.0教學翻譯成其他語言。
          獨中教育工作者的優勢乃不受許多僵化的國家教育制度限制,故需善用可激發更多創意思考的自由,且應該更具有教育革命的前瞻與創新思維。教師本身必須自我要求提升專業素養,具備鑽研精神,並時刻記取與時俱進的積極以走在科技時代的尖端引領新潮流,清楚“沒有進步就是落後”的概念。除此之外,也可參與現有的網絡教學資源的質量保證、評審和學術認證工作。因此運用Web2.0教學模式的教育工作者,有了新的角色:
1.      導學作用——由傳道者變為指導者
2.      服務作用——由監管者變為合作者
3.      知識結構——要做示範者,也要做規範者
4.      教師的協同——要做承傳者,更要做創新者。
      網上資料顯示,對與學生之間的數碼差距,學校或教師在設計課業時,“要回應學生之間的數碼差距,以便家裡沒有上網設施、甚或連電腦也沒有的學生,不會因為數碼差距而造成學生成績上的差異。舉例說,有些學校會在小息及午飯時間開放電腦室與學生使用,並讓沒有電腦設備的學生優先使用電腦室;又或對資訊科技有不同掌握的學生訂定不同的課業,使學生不會因為數碼差距而影響課業成績。”這是對於縮減數碼差距很好的考量。

      至於學生本身,則必須以自制能力self-discipline應對Web2.0教學,具備求知欲與探索精神,跟上教學的步伐。

            Web2.0的教學上,每位老師是學生,學生也是老師,那是無時間與空間阻隔的教與學平台。學校或教職員宜思考如何運用Web2.0的工具設計教學資源,並跨平台交流,如此的思維或網絡的教學應用,才能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實踐Web2.0的參與與互動精神。

(肆)師資培訓

     教師素質決定教育改革的成敗,因此獨中教育發展不可忽視教師培訓與教師隊伍建設問題。
     國民學校或國民型學校的師資培訓由教育部負責,獨中則不。1973年,《華文獨立中學建議書》對華文獨中教師問題提出了三點看法,其中列為第三點的“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即涉及師資在職培訓計劃。從19731999年,董教總在師資培訓方面不遺餘力,1999年以後至今,師資培訓計劃移交新紀元學院辦理並取得可喜成果。
     對於師資培訓,董總有完全的發展規劃,(一)獨中教師隊伍建設導向專業;(二)優化教師教育。對“優化教師教育”這一點,董教總總結了幾項目標,即更新培訓觀念,讓教師培訓一體化,讓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並清楚教師是重要的培訓資源這一概念,繼而搭建“教育信息化”的培訓平台;此外也致力於建構校本教師培訓機制;改革教師教育課程及變革教師培訓模式。
      承擔建國大業的教育機構,團體乃至教育工作者皆應走在數碼時代的尖端,才能引領學生走在資訊科技發展的軌道上。未來獨中更需要培訓更多善於使用Web2.0教學的教師,讓獨中教學與世界接軌。而策劃與規劃,未必要局限在本國,可以跨國界向他國取經。
(伍)網絡與學習系統
     董總於2008119日創建了教學平台資源站作為數位學習。那是僅開放予馬來西亞獨中教師的實驗性網上教學平台。該網站由董總電腦局管理。網站資料只供獨中教學參考,不供商業用途或影印售賣。
     數位學習就市面所常見的數位學習平台,目前有MoodleeClassBlackBoardSakaieCollegeLearning SpaceWeb-CT等等目前獨中數位學習的平台主流是MoodleeClass而董總的學習平台主要是以Moodle為主,所主辦的一系列有關數位學習活動如:研討會、課程培訓、講習班、數位學習推廣活動等,都是圍繞著Moodle
   這個數位學習(Moodle)平台是獨中邁向Web2.0的第一步,然而就董總官方網站2009年的數據顯示,60+1所獨中當中,只有28所學校使用數位學習並進行了電腦化的教學,只佔據總體的46%
     如何善用科技在教學之中,永遠是教育單位的重要學習課題。 Web 2.0 教師專業訓練與自我學習 可從以下的網站開始研習:BlogFlickr and the 3 rd partyRSS feedsOnline image generatorsRollyoTechnoratiWikisPodcastsWeb 2.0 award-winning applications and NingTagging and social bookmarking sitesCopyright and Creative CommonseBooks and Web 2.0 experience
          作業設計方面,師生可應用 Twitter 做為學習者每天必要的寫作練習,透過follow機制建立起老師、學生的社群。至於Google系列的工具,亦是一個極成功的 Web 2.0 線上學習、分享、參與的好工具,其中Google Docs可讓學生藉由彼此將文件放在網路上,分享後,讓同儕也同時進行編輯或更新,達到協同分享、共同學習的目的。教師也可讓學生應用Web 2.0線上海報的製作工具Glogster製作文化主題海報,或利用以進行主題式學習。另外還有Scribd Slideshare 等諸如此類可以分享文件的網路工具,該網絡工具極容易地嵌入其他Web 2.0工具,或是以Web網頁形式呈現,達到更廣泛分享的目的。Wiki/PBwiki是一個共同創作 (collaborative) 的網路環境,講師社群共同製作講義、學生團體作業、學生共筆講義,學生在其中可以查詢、觀摩、建立彼此的知識倉儲,進而成為一種記錄。
      Web 2.0Classroom 2.0 Edu 2.0 的想法已隨著網路的發展,將教育帶至另一個資訊融入教學的高峰。如何將工具妥善地與教學結合,教學品質與內容仍畢竟是主要的價值內涵。教師若只將這類工具作為教學公佈欄、作業收集區,便全然失去其成為 Web 2.0 工具可促進互動、參與的意涵。
          直至目前為止,教師部落格與學生應用Web2.0學習社區來得更加發展,因此在Web2.0中的教師收益比學生多。當然,教師越是善用Web2.0教學,學生的收益越大,然而這僅限於“教”,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還是有待進步,其中或許是社會、家長的認可度問題或軟硬體設備問題所致。
            科技的一小步,是教育的一大步。未來跨越了2.0硬體設備的限制,世界將邁入3.0的流動教育,即從大多為讀寫互動的Web2.0網絡世界,邁入Web2.0可攜式的個人網絡世界。一個網路、一朵雲,每一朵都應該有教育使命,只看使用者如何賦予價值。教育沒有時效性,但瞬息萬變的網絡世界卻有持續性問題,身為教育工作者不但得面對,更得永遠跟著時代步伐推動教育。

Web2.0的教育應用與反思】

          相比於Web1.0資訊發布中心式的“只讀”模式和群體交流模式,Web2.0營造的是資訊發布中心和交流中心的“讀寫”模式。   
          身為教師,個人覺得推動Web2.0教學不能單靠各別教師,那會形成素質參差的局面。首先,學校必須與董總接軌,善用董總的Moodle分享平台。甚至向校外尋求網絡科技與資訊援助,可以是本地或跨國度。當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校必須提供良好的網絡設備及電腦軟硬體設備,以免師生成為數位落差的一群。我校於每間教室安裝液晶電視及電腦操控,方便多媒體教學,然而電腦內卻少了很多教學上需要的軟件,也不能上網連線,這無形中緩慢了教學過程。
          再來,學校教務部門應該為全校規劃一致的Web2.0教育模式,諸如在教學基礎上應運用何種Web2.0工具以分享資源,或如何截取網絡平台上的資源,繼而規範化所分享的資源,先給予基本準繩與方向引導,再賦予創新思維的空間。然而教務處卻嚴重缺少了這一環,使得科主任要在忙碌的教學之餘,策劃整個科系的教學計劃,兼顧不下,而各科主任卻又想法不一,導致全校教學模式沒有一定的常規。
          以我校為例,既有各自為政的局面,各學科主任沒能獲得中心規劃,而需自行為各自的學科老師擬定教學計劃目標。許多學科主任對於Web2.0教學概念仍在起始階段,想與小組教師同商共謀以獲得最佳的網絡教學效果,卻面對教師數位落差與觀念舊有關係的問題,運作受阻。有些教師習慣於照本宣科,認為網絡教學多此一舉。因此科主任只能寄望未來能趕上Web2.0教學的軌道,全校一致實行。至於趕不上科技時代步伐的教師,校方則應該想辦法給予Web2.0教學的相關培訓,而非讓科主任去面對他們的無法合作,這只會讓網絡教學更舉步維艱。
      在我以為,理想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在教學之前可以通過部落格或其他Web2.0工具先把教案放上網站,讓學生預讀。課後再把相關的輔助教學資料補上,並鼓勵學生留言寫出課後心得,啟動與激發他們的思考能力。最後,教師可以善用Google Docs問卷調查方式,讓學生給予回饋與反思。 
          學生作業亦可通過網絡呈交,例如他們可以通過電郵方式,或以Dropbox作為呈交功課的空間。另一方面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將課業拍成短視頻,上載到Youtube與眾人分享,也鼓勵他們進行創作,善用Web2.0科技與他人分享成果。戶外教學後,引導學生把所拍攝的相片應用FlickWeb2.0工具分享,或利用諸如Glogster的工具製成海報,以Prezi作幻燈片製作與演示等等。至於數位落差家貧而沒有電腦的學生,可以開放學校的電腦室室讓他們優先完成作業。
      每個月或每個學期,學校再善用網絡的統計科技,有效地分析學生成績,記錄進步與退步的每個階段,並讓每一位學生家長皆能輕易上網查詢或了解孩子的學業進展及其該注意及再多用心之處,並適時留言。此外,學校也能讓點名系統網絡連線,使得家長可以在網上獲知孩子是否到校上課,而非翹課逃學。
          學校與家長的配合對學生的教育進展是迫切需要的,唯有兩方保持良好聯繫及互相配合,才能更有效地教導孩子。因此學校必須創建一個“家長聯絡簿”的平台,讓家長及教師可以超越時空阻隔,雲端上討論與了解學校運作及學生表現。
          未來,教育模式和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會來臨,網絡技術提供的信息共享、信息可靠性,在未來教育中大有可為,使得教育真正突破時空的限制,而真正的開放大學將會越來越普遍。當然這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小,但感情可能在網絡上變得越來越淡薄。教師的職業會否被替代?即便不能,是否未來人們因為有選擇而放棄師生課堂授受的模式?屆時,結果還是一樣。
          因此,教育工作者善用Web2.0教學之餘,也要不斷反思未來將衍生的問題,唯有遠慮,方無近憂,尤其是教育這千秋大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