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8, 2007

阅览清风月明-雁字回时(十二)

明朝朱舜水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阅读对我而言是必要之事,非怕语言无味,更非惧怕自己面目可憎,乃是兴趣使然。

徐志摩有个浪漫的阅读方式,即把书摊开来,“风吹哪页读哪页”。自然,徐志摩可是饱读诗书者,那种悠然闲哉的阅读,不过一种惬意的消遣。而我的阅读习惯,倒是一板一眼,少了如此跳跃式的洒脱。

当然,阅读没有模式可以追寻,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什么年龄该读什么书,也没有明文规定。可是,潮流吹起的风,却紧紧地牵制住了原本很大选择性的自由,然而自由选择也常会出差错,所以须要引导。

学校教育,多是呆板的课程,我们接触的,除了教科书,几乎还是教科书。课外读物我们多是茫然不懂从何着手。于是,我们一窝蜂地读同样的畅销书。当然,我不敢完全抹煞这些书的存在价值,毕竟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必然地,多多少少地,阅读过的书籍,而我也曾经那样长大。

小时候,家境不很好,姐姐给我买的书刊杂志,往往是看了又看,反复阅读的为多,白白浪费了很多阅读的黄金年龄。后来,我懂得去图书馆追寻精神粮食,面对众多的书籍,那时的兴奋喜悦之心情可是无以言状。袋子里微薄的零用钱也总是小心翼翼地储蓄起来,以备买书之用。

初中时,开始废寝忘食地阅读无数的言情、科幻、武侠等小说。记得有一回,姐姐拿了本书来对我说,与其光看小说,不如读这书。一看,是《名家散文百篇》,开头第一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此后,接触的读物开始广阔起来,古典文学或翻译文学等,也渐渐接触。

本科在读时,有幸结交一群和我一样嗜书爱阅读的朋友,还有亲切不吝指导的老师,是我大学生涯的一大安慰。和老师一块儿去购书,老师都不忘介绍好书以阅读,引导我们阅读的方向。

阅读,也就这样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外出时,也常会随身携带一本书,以趁等待的空挡间翻阅。偶尔会到书局去,看看有何新书上架,或者浏览网站,阅读言论与时事文章。每一天,或多或少,都会接触一些读物。

然而马来西亚的阅读风气似乎不盛,台湾朋友疑惑怎么我们似乎少有阅读习惯,我哑然无言以对,这想必也是众多文化教育者内心的隐忧吧。“阅读”与“读书”这两个词汇,似乎也有着意义上的差别,前者为闲暇之余的充实,后者为应考之备读。莘莘学子总为着应考,为了升学,而寒窗苦读、挑灯夜战,常常就忘了阅读的喜悦。

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就从今天开始,它不是一种负担或累赘,而是一种享受,真的。


於PG
8 July 2005
11:54 am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