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1, 2007

女子无才便是德? - 雁字回时(二四)

南宋女词人朱淑真〈自责〉诗中曾悲愤地写道:“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旧制度思想下的中国偏理,就是如此这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舞文弄墨不足以为道,更勿须饱读诗书,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惯例中,贞节牌坊无需女性的才华去交换。

在男性的霸权主义与女性唯命是从的卑微地位相较的重男轻女观念下,对两性的看待一度如此不平衡。女性在社会的道德要求下,必须遵循三从四德,更得面对着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自己则必须“三贞九烈”这样不平等的局面。

那时候的女性这般受压迫、被奴役、丧失了独立人格而成为男子的附庸,却仍不敢稍有自由与公平的呼声,甚至不敢要求或奢望男性会去坚守三纲五常。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教育,使得传统女性逆来顺受而不敢为个人的权益有所抗衡或争取,甚至对发挥才华或文艺创作存有罪咎心理。

其实,所谓“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就指意用以教导女性。可是,在历史的保守记载中,女性只要守好妇道就可,与寒窗苦读进而一举成名的事情一概不相干。

脍炙人口的故事里,我们也知道祝英台得乔装女扮男,才能外出求学;才智过人的孟丽君为考状元以救父,也得隐瞒女性身份而冒欺君之罪。

这样的局况,直至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近代启蒙思潮兴起,中国沿袭了二千年的传统礼教才有所动摇。革命实践家开始提倡天足(摒弃裹足,即所谓的三寸金莲),创办女校,反对童养媳制度等妇女问题。而妇女受社会压迫的生活状况最易暴露社会的本质,于是,妇女解放的程度成了衡量社会解放程度的重要标尺。

至此,满腔使命感的作家们倾注热情和心血,把妇女的不幸诉诸社会,希望藉此号召力来激励人们改变妇女命运、革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斗争。女性也就逐渐有了人身自由。

及后又引发了五四运动,开始受普及教育的女性又逐渐加入文学行列,与男性共同描摹时代的风云,一样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操,显现无尽的才能与魄力。

近百年来,女性不再是躲在闺房的“第二性”,而是跨过门槛,走入社会的新时代女性。男与女,共同撑起一片天,不再定型于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的模式里。至于“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腐旧思想,时至今日,倒是让人嗤之以鼻了。


2005年9月30日•星期五
15:04:32•於槟城
刊登於东方日报北马版 •《雁字回时》精彩议题专栏稿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