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8, 2008

奶茶文化

到马六甲散心时,以超低价钱买了“激荡十年”的卡带,乐了我这低收入的人,却也觉得对不起本地的音乐创作人。同行的朋友曾是“激荡工作坊”成员,随口就哼起了文艺工作者陈绍安的那首《我写小说写得很累》。我后来反复玩味着歌词的其中一句:“当着别人不用说,你是搞文化的使者”,发现戏谑的背后,隐藏着了本地文人的些许无奈,和期待以后的失望。

所谓文化,意义广泛得不晓得该如何定义在某个范围里。到底我们的这片国土,还有哪些文化的氛围可以哺育我们,又有哪些精神财富让我们赖以生存?有人说,台湾的文化气息浓厚,而我们都是喝台湾“奶水”长大的一代,我们看的书、听的音乐等等,都是台湾冲泡出来的奶中成分,而我们尚未断奶,可能永远也无法断奶了。

姐去吃香港点心时,看见华人喝的是茶,老外喝的是可口可乐。这使我想起七八十年代的台湾,人们喝着可口可乐听西洋音乐的当儿,一种突然的激发让他们急切盼望创作属于自己的歌。于是,校园民歌旋风式横扫整个台湾,一首“年轻人的心声”迅速地窜红了。

我们当然也想断奶去寻觅那杯中的茶,于是文坛有了历史不长的马华文学,乐坛开始掀起了创作风气的浪潮,我们也就开始呼吸着一种属于本土的气息。那种情感,有人说亲切、也说是爱国的。可我行走在所谓的文化街上,没有激昂的情绪,没有汹涌澎湃的情怀。淡淡然的,也没有怜悯。我不想用一种爱国的情操来支持本地的文化工作者,那是一种让我心疼的同情。

写这篇文章,正好是中国的朋友来探访的时候。我们老朋友似地对谈,他说着自己国家民族的盲点,我想着本土情怀的寄托,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算文化交流,只知道彼此有着共同的语言,也同样受着中华最根本的文化熏陶,感觉就很亲切。却也发现了,所谓的文化传承与涵养,我们都觉得遗憾。

或许,我们都应该试着调配出属于自己的奶茶,然后打从心底爱它的本土风味。



刊登于Vmag杂志
21 November 2003
9:20:22 AM

No comments: